正文 第26章 精明+厚道=成功之道(4)(1 / 3)

究竟是何種心理或文化現象,使民營企業的老板大多有信仰宗教和從事宗教迷信活動的經曆?

他們一邊沉浸於燈紅酒綠的世界,一邊大修寺廟,大建活人墳墓,熱衷於封建迷信,於是人們開始懷疑這是一種文化的進步還是文化的倒退。難怪一些國外企業在世界領域都占有較高地位,而我國的企業都不見蹤影,原來當外國的企業家們在不斷完善自己,不斷地創造高科技,利用高科技改善人們的生活,領略現代科技帶來的時代魅力時,我們的一些民營企業家們正在大搞享受。這也是民營企業家們喪失當初的創新進取精神的主要原因。

很多國外的知名人士及在西方的華人也感歎中國南方某些城市的腐朽墮落風氣簡直是出人意料,這究竟是一些人的悲哀還是一代人的悲哀?

我們呼喚民營企業家要摒棄那些壞習慣和不良作風,要繼續秉承原有的開拓創新精神,這樣我們的民族才有希望,我們的企業才能長久生存。

有“德”方可安身立命

美德是全人類不懈期盼,個人終生力追求的思想境界。一個健全、完善的人不能沒有美德。美德來自於知識,來源於人的內在修養。正像彌爾頓在《失樂園》中寫到的那樣——不知道症狀,便不可能得到善,得而不知,也等於完全沒有得到。

人們常說做人必須從“德”開始,隻有樹立德的品牌,才能成大事。那究竟什麼是“德”?古人雲“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德者,道德、品德。道德、品德關係到一個人的行為動機,是做人的首要問題。從社會意義這一角度來看,一個人的道德人品高決定了他的行為是向著有利於社會、集體、企業的方向努力的;如果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低,甚至十分惡劣,隻會給社會、企業、集體帶來損害;從個人角度出發來看,一個人隻有守住“德”字,才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立足點,否則你在欺騙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會欺騙你。“德”是一麵鏡子,你做到心靈美,它才會衣冠楚楚;你表現得心胸狹窄,它便醜陋無比。

美國哈佛大學行為學家皮魯克斯在《做人之本》一書中曾這樣闡述他對德的觀點:“做人不是一個隻定下幾條要求的問題,而是要從自己的根本開始,把自己變成一個以德為本的人,否則你就絕不會贏得別人的信任,更談不上在事業及人生中獲得成功,甚至有可能在中途遭到挫折而一蹶不振,從此銷聲匿跡。”

那麼做有“德”之人的標準是什麼呢?一句話,舍利而取道,就是在對道義與功利的取舍上。要有正確取舍,即為做人之本。這是一切成大事者都需恪守的做人原則。

“克帕爾飲料開發有限公司”是美國加州有名的飲料公司,在一次人才招聘中有一個叫馬布裏的年輕人到一個公司去麵試,他在一間空曠的會議室裏忐忑不安地等待著。過了一會兒,一位相貌平平、衣著樸素的老者來到馬布裏身旁,老者盯著馬布裏看了半天,眼睛一眨也不眨。正在馬布裏不知所措的時候,老人一把抓住馬布裏的手:“我可找到你了,太感謝你了!上次要不是你,我女兒可能早就沒命了。”

馬布裏被突如其來的事情搞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慌慌張張地問了一句“先生,您在說什麼,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很抱歉!”

老人仍然不死心,堅信眼前的人就是自己記憶中的那個青年。“上次,在中央公園,就是你,就是你把我失足落水的女兒從湖裏救上來的!”老人肯定地說道。

馬布裏此時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原來他把自己錯當成他女兒的救命恩人了。“先生,您肯定認錯人了!不是我救了您女兒!”馬布裏開始耐心地向這位老先生解釋。

老人並沒有妥協的意思,依然深情地望著馬布裏“是你,就是你,不會錯的!我一定要好好報答你。”

“先生,真的不是我!您說的那個公園我至今還沒去過呢!”

“難道我認錯人了?”

“先生,別著急,慢慢找,一定可以找到救您女兒的恩人!”馬布裏被眼前的錯認事件弄得哭笑不得,但他始終保持誠實的態度,沒有冒充什麼“救命恩人”去領賞。經曆了剛才的事,他完全消去了剛才因麵試導致的緊張情緒,最後輕鬆地通過了麵試。

第二天馬布裏便出現在克帕爾飲料公司的報到處,後來他在此公司的工作一直很出色。有一天,他又遇見了那個老人。馬布裏追上前去關切地與他打招呼,並詢問他女兒的恩人是否已經找到。“沒有,我一直沒有找到他!”老人默默地走開了。馬布裏心裏很沉重,便對旁邊的一位司機師傅說起了這件事。司機聽後仰天大笑:“他可憐嗎?他是我們公司的總裁,事實上他根本沒有女兒,他女兒落水的故事已經不知講過多少遍了!告訴你吧,我們總裁就是通過這種方法來選人的。他說過有德之才才是可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