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保持平常心,淡然處世最聰明(3)(3 / 3)

到了北京以後,李自成十分驕傲自滿,失去了應有的警惕。他對將領和士兵奸淫擄掠的事情十分放縱,自己也坐在龍椅上起不來。出於一種天然的仇恨,農民軍勒令明朝舊官員將自己的家產作為起義軍的軍餉,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主持這件事情。正是這個劉宗敏在向吳三桂父親吳襄追討家產時,發現吳三桂最寵愛的歌女陳圓圓十分貌美,便強行搶來據為己有。但他沒有想到,吳三桂當時是明朝的總兵,正在率領明軍駐紮在山海關一線,此時農民軍要想站穩腳跟,必須依仗吳三桂的力量。吳三桂當時還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後來聽說自己的父親被抓,家產也被抄奪,甚至連自己的寵姬也保護不了,於是十分憤怒,命令手下的將領全部換上白衣白甲,為思宗皇帝朱由檢戴孝,同時還和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接洽,請求清軍給予支援。後來在山海關,農民軍慘遭失敗,李自成隻好退出北京,四處轉戰,最後死在地主武裝手中。

李自成的失敗也可以歸咎於他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李自成當初進入河南時能夠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深受老百姓歡迎,而且他能夠約束下屬,製止他們四處搶掠,這也使得李自成深得民心。但是進入北京以後,李自成認為江山穩固,可以安穩坐天下了,便放鬆了對自己和將士的要求。他驕傲了,認為可以君臨天下,原明朝的將領應該向他投降,畢竟他已經占領了都城。他也確實派人去向吳三桂等人招降,然而在招降的過程中,他又放縱將士在北京城肆意妄為,最後傷了吳三桂的父親,奪了吳三桂的愛妾,為自己的失敗留下了伏筆。

人一定要有一顆平常心,一旦驕傲,災禍就會降臨。有人認為謙虛的人往往是弱者,這大錯特錯。人必須學會謙虛。往往不會謙虛的人才是弱者,而強者一般都是非常謙虛的。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已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

陽光心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謙虛的人最終會得眾人的肯定的。擁有平常心的人是懂得謙虛的。

★莫委屈自己去取悅別人

有一個人用多年的積蓄在馬路旁邊建了一座房子。房子蓋好以後,他還有一些結餘,準備拿來做點小買賣。結果三天後,有一個老漢經過這個房子,然後嘟囔著說了句“好難看”。這話傳到這個人耳朵裏,他立即拉住那個老漢。問“哪裏難看”。老漢說房子應該朝東才對,這樣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太陽升起,而且也不會受到馬路上車輛的影響。這個人一想確實如此,於是立即讓人將房子推倒,重新蓋了一間朝東的房子。房子蓋好沒三天,又有一個人經過時嘟囔了一句“沒品位”。這人一聽連忙問“哪裏沒品位”。那個人說你的房子應該朝西才對,你想落日多美,滿天彩霞,一點欣賞眼光也沒有。這人一想,確實也有道理,於是就把房子改成朝西。沒想到改後他受到的責難更多,最後房子改朝南,後來又改朝北。這樣改來改去,把積蓄都用光了,房子還沒有建好。

做一件事情,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如果試圖讓所有的人都滿意的話,那麼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有一個畫家一直想畫一幅讓全天下人都滿意的畫。他用了十年時間,終於畫成了一幅。於是他將這幅畫放在路邊,讓經過的人在畫得不好的地方畫一個圈。令人十分沮喪的是,當這個畫家傍晚去收畫的時候,發現畫上麵已經畫滿了圈圈。有朋友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再臨摹一幅畫來,然後將畫仍舊放在路邊,請路人指出畫中好的地方。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原來被認為畫得不好的地方,這回都畫滿了圈圈。畫家恍然大悟,不是他的畫有問題,而是欣賞的人不同。

從這個故事不難看出,真的沒有辦法讓所有人滿意,確實也沒有必要讓所有人滿意。一個人是否有成就的標準也不是讓所有人滿意,而應該是自己確實盡力了,確實做到了優秀。人不能喪失自我去迎合他人。

沒有人能讓所有人滿意,況且,人也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裏的。

陽光心態:

為了取悅別人,明明不喜歡做的事情不喜歡說的話,卻要委屈自己去說去做。不好意思拒絕,不好意思批評,不敢表達自己與對方相左的意見。取悅別人真的比取悅自己重要嗎?也許是吧,畢竟人不是以單獨的個體生存在這世上,現在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取悅別人,以達到和平共處互惠互利。可委屈了自己,顧及了別人的感受,誰來顧及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