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家結婚,車如龍,花似海,浩浩蕩蕩,又體麵,又氣派。想想當年自己,幾斤水果、幾斤糖,糊裏糊塗就和自己的男人圓了房,心裏就屈。
看到人家朝有提拔,暮有進步,今日酒吧,明日茶樓,而自己卻是總在原地,窩在家裏,像隻冬眠的熊,心裏就酸。
看到人家逢年過節,送禮者踏破門檻、擠裂牆,而自家卻是“西線無戰事”、“頓河靜悄悄”,心裏就妒。
看到人家兒成龍、女成鳳,而自家小子又倔又強沒出息,心裏就怨……
看看別人,比比自己,生活往往就在這比來比去中,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悶,比掉了自己本應有的一份好心情。
凡事總是與別人比較,或許是人的一種天性。看到人家好,人家強,凡夫俗子,哪個不心動?就算是道人法師,也要三聲“阿彌陀佛”,才能鎮住自己的欲望和邪念。生活的差別無處不在,而攀比之心又難以克製,這往往給人生的快樂打了不少折扣。但是,假如我們能換一種思維模式,別專揀自己的弱項、劣勢去比人家的強項、優勢,那樣我們活得就輕鬆了許多。要把眼光放低一點,學會俯視,多往下比一比,生活想必會多一份快樂,多一份滿足。正如一首詩中所寫:“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回顧擔柴漢,心頭輕些兒。”再說騎大馬的感覺也並不一定就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好,也許跨著驢子,優哉遊哉,尚能領略一路風光,更感悠閑、自在。
理性地分析生活,我們也會發現:其實,終其一生,生活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公正的,沒有偏袒。人生是一個短暫而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所擁有和承受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都是一樣的、相等的。這既是自然賦予生命的權力,也是生活賦予人生的權力,隻不過我們享用、消受的方式不同而已。這不同的方式,便演繹出不同的人生。於是,有的人先苦後甜;有的人先甜後苦;有的人大喜大悲,有起有落;有的人安順平和、無驚無險;有的人家庭不和,但官運亨通;有的人夫妻恩愛,卻事業受挫;有的人財路興旺,但人氣不盛;有的人俊美嬌豔,卻才疏德虧;有的人智慧超群,可相貌不恭……正如古人說“佳人而美姿容,才子而工著作,斷不能永年者”。人間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這一如自然界中,長青之樹無花,豔麗之花無果;雪輸梅香,梅輸雪白。
有一婦人,年輕的時候,貌美如花,賢慧能幹,可嫁人十年,就“克死”了三個丈夫,當年一雙水靈靈的眼睛硬是被淚水泡得混濁癡呆。當她的第三個丈夫撒手而去的時候,她發誓不再嫁人。她拉扯著兒女守寡至今,現在已經60多歲了。幾十年來,村子裏的人壓根兒就沒見她笑過,大家同情她、可憐她,說她命真苦。可就是這麼個命苦的人,養的一兒一女卻格外的爭氣,雙雙考取名牌大學,並都在京城成家立業。兩兄妹親自開著轎車回來,把母親接到北京。那會兒,老人僵硬的苦臉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鄉親們也第一次向老人投去羨慕的眼光,大家都感慨地說,真是苦盡甘來。是啊,也許這就是生活,有苦有甜,有悲有喜,有山窮水盡之時,也有峰回路轉之日。
有些人羨慕那些名星、名人,認為他們日日淹沒在鮮花和掌聲中,名利雙收,世間苦痛都與他們無緣。其實名導謝晉的兒子是弱智;美國總統裏根曾幾度風光,晚年卻備受老年癡呆症的折磨……
俗話說,人生失意無南北。確實,宮殿裏有悲哭,茅屋裏有笑聲。隻是,平時生活中,無論是別人展示的,還是我們所關注的,總是其風光的一麵,得意的一麵,這就像女人的臉,出門的時候個個都描眉畫眼、塗脂抹粉、光豔靚麗,這全都是給別人看的;回到家後,一個個都素麵朝天。這就難怪男人們感歎:老婆還是別人的好。於是,站在城裏,向往城外,而一旦走出圍城,才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一樣的。
陽光心態:
幸福的人不會為了幸福去追求那些他們沒有的東西。我們不需要特定的工作或者是特定的薪水。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學著從自己的擁有獲得幸福。學會了滿足的藝術。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我們就能變得快樂。
★寬恕自己容忍別人
電視劇《成長的煩惱》講的都是煩惱之事,但是主人公對兒女、鄰居的寬容,最終都把煩惱化為了捧腹的笑聲。
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的畫地為牢、作繭自縛。芸芸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超過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樂趣。隻有承認自己某些方麵的欠缺,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不讓嫉妒之火吞滅心中的靈光。
讓自己放輕鬆一些,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方式。充實自己很重要,隻有有準備的人,才能在機遇到來之時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遺憾。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轟轟烈烈固然是進取的寫照,但成大器者,絕非是熱衷於功名利祿之輩。
俗語有“宰相肚裏能撐船”之說。古人的與人為善之美、修身立德的諄諄教誨也警示世人,一個人若膽量大、性格豁達,方能縱橫馳騁;若糾纏於無謂的鷸蚌之爭非但有失儒雅,反則終日鬱鬱寡歡,神魂不定。唯有對世事時時保持心平氣和、寬容大度,才能處處契機應緣、和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