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後,天剛剛亮,張良就來到了橋上,誰知那個老人已經坐在橋上等著張良了。老人很生氣地說:“現在天已經亮了,年輕人這麼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後還能有什麼作為呢。五天以後,雞叫的時候,再來見我。”說完,轉身就走了。
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經先到那裏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聽見三遍雞叫了,你怎麼才來?五天以後再早一點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從床上爬起來,到橋頭去等著那個老人。不一會兒,那個老人也來了,他高高興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就大事業,就要信守約定,說什麼時候到就什麼時候到。”
接著老人又從懷裏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說:“讀了這本書,就可以成為皇上的老師。這話會在以後應驗。”說完,老頭就離開了,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天亮的時候,張良看清老人送的那本書,原來是本《太公兵法》,又叫《黃石兵法》。張良非常珍惜這本書,認真地學習,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並且還時刻遵守老人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立誌永遠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這樣才能讓別人信任自己,從而成就一番大事。
果真,張良後來成了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在楚漢戰爭期間,他提出了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都為劉邦所采納,從而幫助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
張良為老者納履,是尊重老人的表現;老者幾次“捉弄”張良,其實是在考驗他。最終張良通過了老人的考驗,老者報之以兵書和“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信守約定”的教誨。
陽光心態:
現代社會,許多年輕人多了幾分輕狂和世故,而少了幾分成熟和誠信,其實無論在什麼時代,踏踏實實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誠實為本,才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關鍵,通向成功的路上沒有捷徑可尋。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實事求是,即使麵對的是皇帝
孔僖,字仲和,東漢時期魯國人,曾任蘭台令史。漢章帝時期,孔僖與涿郡人崔哲同在太學學習。有一次,他們二人在一起談論孝武皇帝,即漢武帝,說孝武皇帝劉徹開始做天子的時候,尊崇信仰聖人的治道,五六年間,聲譽超過了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後來他放任自己,忘了自己以前的優點。
不想這些話被隔壁一個叫梁鬱的學生聽到了,他把孔僖和崔哲的這些話上書給皇帝,說他們誹謗先皇,譏諷當今皇上。漢章帝知道這件事情後,很是生氣,就派人去查辦這件事情。崔哲去見官接受審問,孔僖則上書皇帝為自己辯護。
孔僖寫道:“一般所謂誹謗,就是說實際沒有這事而憑空汙蔑他人。至於像孝武皇帝,他政績好壞,明確地記載在漢史上,清楚得如同明月。我們的那種談論,是直說史書上的事實,不是憑空誹謗。當皇帝的,做好事做壞事,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這都是有來由的,所以是不能夠責備別人的。
“再說陛下您做皇帝以來,政教方麵沒有什麼過失,對人民有恩惠,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小臣我們需要譏諷什麼呢?假使我們批評的是實際情況,那麼您本就應該改正。倘若我們說得不妥當,您也應該寬容,又有什麼罪呢?
“陛下您不推尋根本大計,自己作個深遠的打算,竟縱容個人憎惡來大快自己的心意。我們被殺,死就死吧,不足為惜;可是天下的人一定會轉移視線,改變想法,從我們這件事中,窺測到陛下您的心思,從今以後,假如見到什麼不對的事情,再也沒有人敢去說了。
“陛下應該聽說過,春秋時代,齊桓公俘獲了管仲,聽說他有治國之才,便盛情款待。談話間,齊桓公指出襄公在世的時候,築高台,好狩獵,貪女色、侮賢士,國政搞得很糟糕,問以後該怎麼辦。管仲就接著提出了一套治國的辦法。此後,齊桓公就按照管仲提出的辦法來治理國家,群臣也都能夠為國盡心盡力。現在陛下您居然打算為距今十代之遠的武帝隱晦事實,難道不是跟齊桓公的做法相反嗎?
“這一次,恐怕會被主管官員一下子給定成罪狀,我被屈喊冤,不能自己申訴;假使後代評論者根據此擅自將陛下您比作什麼樣的君主,又怎麼可以再讓您的子孫皇帝來掩蓋事實呢?我小心謹慎地來到皇宮門前,恭敬地等待您的處罰。”章帝看了孔僖的奏折後,立刻下令不許再追究這件事,並命孔僖為蘭台令史。
誠是真實不欺的品格,孔僖與同學談論孝武皇帝,直說史書上的事實,並沒有憑虛誹謗。遭到誣陷後,孔僖上書皇帝,為自己辯護,陳述了事實,講明了利害,這是誠的表現。
陽光心態:
很多時候,人們為了取悅於人,往往會違背自己的誠的品格,而說一些令對方高興的話,做一些令對方高興的事,其實這是“助紂為虐”,不但不利於對方的成長,而且對自己也不利。實事求是地做人處世,這才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