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太女,是沒有等到這一天的。聖心一直在銳意進取的五皇女身上,太女平和的主張受到諸多指責,幾乎無人支持。但亂世需鐵血手腕、太平需守成君主,太女無疑比五皇女更適合如今的淩國。
說過了那京中局勢、天下民情,太女也對遲染有了新的評判。
今日之前的太女,聽到母皇將此人派給自己隨行,也是十分高興的。可這高興更多來自於遲染背後的遲新因,和遲染現今在京中的名望影響。前者使她與母皇近臣拉近距離,若能再進一步,便能獲得真正的根基;後者結合遲染近一兩年來事跡,使太女覺得這人是一員福將。至於遲染本人,太女知曉她改邪歸正不過一兩年,從前的荒唐糊塗之下定然沒有任何長進,因而原本是對此不抱希望的。
但相談數息,太女就改變了想法。眼前這人雖年紀尚輕,對京中局勢的把握卻與自幼學習帝王術業、虛長十數年華的自己不遑多讓。太女方才生了遲染許多作為或許不是全憑運氣,更多依靠她天生智慧,能看準時勢、可把握全局這樣的念頭。
其實遲染有許多提前預知的話不能說出口,今生因她重生而發生的變局也生了許多,時間線早已不能再與前世完全契合。但遲染擁有的不止是提前預知時勢發展的記憶,更是在短暫人生裏困苦折磨鍛煉出的眼光與謀略。就算淩國政史時間線就此全部變更,遲染依舊保有這份漫長苦難時光裏磨礪出的才能。前世竹真用她行卑鄙事,她能全然勝任,也是有先天稟賦才華、後天竭盡心力作為支撐。
如今百煉之後,鋒芒盡顯。
畢竟不是真正的十幾歲少女,遲染言語之間不僅將自己的才能成功賣給了太女,也琢磨到了太女有意透露給她的德治主張。茶香四溢,賓主盡歡。遲染明了要使五皇女一派血債血償,合適的時候輔佐太女上位是條不錯的路。太女則更堅定了要將遲染招攬至麾下的決心。
回到眼前,太女已不知不覺對遲染交付幾分信任:
“自戚南帶出文書,遲小娘子可知戚南歸順之意幾分真假?”
遲染知曉太女肯問自己幾分真假,已是信自己能看出戚南實情的結果,言語間回答極為誠懇:“臣觀戚南王言行,如無意外,即是十分真意。“
太女聽到這”十分真意”,心中對前路明朗許多,但也沒有忽略遲染言語中的“意外“兩字:“遲小娘子說有十分,那應當就是十分了。不過遲小娘子所說的意外,又是什麼?”
“天下凡事並無絕對。這意外二字,不過為了以防萬一罷了。如有任何意外,暫不入戚南境內,大軍定然可保太女平安。“
太女聞言神情依舊平和,言語間卻顯出詫異:“若是入了呢?難道區區戚南方寸之地,本殿這三萬大軍打不下來就罷了,還護不住本殿的性命?“
遲染微笑搖頭:“雖然臣觀戚南王十之□□不會有詐,但人心難測。試想萬一有詐,以戚南境內複雜境況,別說三萬大軍,即使十萬大軍,也是出不來的。“
太女相貌性情平和,可畢竟不是蠢才,瞬間找到問題的要害:“若是隻在境外,定不能徹底接受戚南歸順。即使文書板上釘釘,隻有這三萬大軍留在戚南境內、我淩朝的官員進了戚南中樞才是真正將戚南納入淩朝版圖。遲小娘子這麼說,可是有了兩全之策?如若沒有,這戚南之境,還是非入不可。“
入境與否這一問題,在眼前好似兩難。即使戚南王本意不改,遲染聽得那戚南世家互相之間所掌握的東西,也不敢保證太女冒然進入能確保安全。遲染能夠知曉戚南境內秘辛多仰仗封執玉的關係,但她並不想將封執玉的特殊地位暴露出來,因而世家關係具體秘辛她是不能對太女說的。
不過戚南王既然執意歸順,能對她們二人交待的話,未償不能對太女再說一遍,因而回答起太女的問題來毫無壓力:
“戚南王若真有十分誠意,定然會將這誠意擺出來。戚南三大世家關係錯雜,臣入境時間短淺一知半解,但戚南王定然不是。殿下是否入戚南、何時入戚南,隻需看戚南王給出的誠意,何時足以統率戚南全境。“
兩難之事瞬間由被動轉得主動,太女聽罷瞬間開懷清笑——
“遲小娘子名望果然得來非虛,本殿當常備好茶好酒,掃榻以請、虛席以待。這路途上,多有煩擾,遲小娘子不要嫌棄才是。“
遲染見太女方才思路明晰,現時笑聲清朗,不由多生幾分好感。前世太女若是不被五皇女所害,女皇會不會最終選擇太女繼位也未可知。今生既然自己回來了,太女又可堪扶持,那五皇女的結局……遲染提前給她在心裏點了一柱祭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