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以前的朋友可以做到這些,堪稱永遠的朋友;可是,這之後的朋友則做不到,除非此後我們經曆了一段較為特別的遭遇,並在這段落魄時節裏得遇知音,就如恩尼烏斯所雲:“命運不濟時才能找到忠實的朋友。”否則,此後的朋友們就隻能是或者我們暫時有求於他們,或者他們認為我們身上有利可圖而結成的生存同盟。恐怕到了我們山窮水盡、渴望雪中送炭的時候,我們就會發覺他們和早年的知音不一樣,他們最多是在我們華麗的錦上添加一朵無足輕重的花。
以前,我們找到的都是與自己性格相近的朋友,因為和他們在一起易於交談,使人輕鬆。但是到了 22歲,我們會隱約地覺得自己交友的範圍太窄了。我們嚐試著交一些和自己不太一樣的朋友。以便弄清楚自己以外是個什麼樣子。這些獨具特色的朋友們擴大了我們的視野,更加明確了我們自己的獨立性,而我們自己也通過這種新的嚐試變得更解人意和樂於合作了。
除了戀人之外,我們有了其他異性朋友;我們有了年齡或者比自己小或者比自己大的忘年之交,以打通時間的隔牆;我們有了更多的海外朋友,知道了外麵的世界很精彩。這時朋友們構成的總體已不僅僅是 “另一己身”,它代表著社會和人性各個不同的斷麵。朋友越多,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就越全麵豐富,對信息的感知就越快速靈敏,生存能力也就越強,成功的指數也就越高。
俗話說:孤掌難鳴、獨木不成橋。一個涉入社會生活的人,必須尋求他人的幫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個沒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須這樣,一個有能耐的人也必須這樣。就算我們渾身都是鋼,也打不了幾個毛釘。不過, “他人 ”隻是一個泛泛的概念,有些不著邊際,而且這些 “他人 ”大多都是你的陌路人,不太熟悉的人,關係很一般的人,他們大多都不能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他人 ”中隻有一種人能夠實際地幫助你,具體地幫助你,那就是 ———朋友。這些貼近你的親朋好友,總是給你各種各樣的幫助。如果你的朋友心胸非常開闊,很值得信任,你可以對他講所有的心裏話,那麼,你一定是一個非常幸福的人。所謂 “摯友”,就是比自己的親屬還要親密的朋友。有些無法向家人訴說的煩惱,我們可以向摯友來傾訴。
能夠當作自己的鏡子,真實地反映出自我的朋友是最難得的朋友。我們時常看到有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成親兄弟般的友誼。朋友們在真誠與友誼的基礎上互相幫助、互相提攜。
一個人,無論在工作、事業、愛情和休閑哪方麵,都離不開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朋友就是如此。因為各人的能力有限,以及人際關係有所不同,而必須相互幫助。借朋友之力,正是一個人高明的地方。
借朋友之力,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一個人很難能可貴的地方。尤其對自己所欠缺的東西,更要多方巧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