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朋友是第二個自己(1 / 2)

第七課 學會交朋友,孤木不成林

學會交朋友,要善於自知,在交往中能夠以他人為 “鏡”,不斷調整和完善自己。我們的朋友是我們的寶貴財產,他們讓我們開懷,更讓我們勇敢。他們總是隨時傾聽我們的憂傷。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會支持我們,向我們敞開心扉。

亞裏士多德曾說過:“朋友是第二個自己。”一個人降生在世上,就像是一張白紙,上麵什麼也沒有,但是兩歲前後,我們的意識在慢慢覺醒,開始趨向於不認可別的孩子,會把別人手裏的蘋果搶到自己這裏,有時我們還與陌生的孩子廝打起來;過不了多久,我們又都會學唱一隻兒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這種相互團結的社會文化注入我們心裏,除了與所有的人保持平和,我們還特意憑借天然的好惡與那些鄰居的孩子、誇獎過自己、給過自己糖吃的人,以及比自己有本事的小朋友密切來往;大約六七歲,我們第一次比較明顯地以家庭區別每一個人,罪犯、父母關係不正常、窮人的孩子受到歧視,自身有生理缺陷、體質弱智力差的人也受到集體的冷落;到了青春期,男女性別差異極度增加,12年來的經曆、幻想以及來自遺傳的因素在我們身體裏進一步生根發芽,我們不能與異性交朋友,這真是遺憾;到了 14歲左右,少年之間已明顯地分出了交往圈子,有共同誌趣的人走到一起;16歲,我們與父母越來越遠;18歲發現社會和曆史有問題;20歲自己成長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小世界,至此人與人之間常常隔牆而鄰,甚至自己和自己鬧別扭,我們在茫茫人海裏感到萬分孤獨。我們需要兩種東西安慰心靈的痛苦:一種是愛情,另一種就是友誼。

愛因斯坦說過:“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有幾個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有許多曾經被我們一度引以為近友的人,由於經不起漫漫歲月的消耗,已經漸漸疏離我們。剩下的一些,有的或許能與我們一同走完生命的長路,有的依舊慢慢地與我們分離。我們理當珍視早年的交情,當年我們不曾把密不可宣的煩擾和撲朔迷離的壯誌告訴父母,卻無一保留地說給朋友聽;當我們還力不勝任的時候,我們就曾為了同胞般的情誼而相互提攜。憑經驗來說,兒時和少年時的友情在人到中年的時候,常常變為手足的關係,這對事業上形成鼎力相助之勢以及對人生的快意而言有著無可估量的意義。失去它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盡管我們可以擺出許多理由說自己隻是出於無奈:性格誌趣越來越不相投,對方的缺點越來越多等等,但是我們必須在這個問題上注意一個敵人,即那個已經為我們所熟知的頑敵:苛求完美。尋找沒有缺點的朋友的人,永遠不會有朋友。誰也不可能找到一個和自己步步合拍、一模一樣的人。

20歲到 23歲,麵對更強大的孤獨和更複雜的人生,本著現實的宗旨結交一些新知就顯得同樣的重要。這是我們結識真正意義上的朋友的最後三個年頭。

培根認為真正的朋友具有三種人生意義:首先是 “通心”。他說:“你可以服撒爾沙以通肝;服鋼以通脾;服硫華以通肺;服海狸膠以通腦;然而除了一個真正的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藥劑可以通心的。”此所謂快樂說給朋友,歡樂從一份倍增為兩份;憂愁說給朋友,愁情由一份減半為二分之一留給自己。第二是告誡,即朋友從旁觀者的角度時常提醒我們真實的情況是什麼,以及我們怎樣做更好。第三就是亞裏士多德那句至理名言“朋友者另一己身”,也就是朋友們行為上的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