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柏拉圖與靈魂論(2)(2 / 2)

靈魂在柏拉圖看來是實體,可以通過哲學方式去感知、引導、描述,本質目的是為了解脫靈魂,使之擺脫肉體的束縛,使之感受到真、善、美的召喚。柏拉圖的靈魂論成為後來經驗哲學輪回理論實際意義上的指導性綱領。作為第一個“清教徒”(先於基督教存在),他將畢達哥拉斯、俄耳甫斯教集結成流傳於東西方的投胎、因果、報應、罪惡、循環等一係列觀念。

五、不死的靈魂

在靈魂不死論中,柏拉圖首先闡述了關於意識不朽的證明。他認為靈魂與永恒不變的“理念”相關,所以靈魂不朽。哲學家不怕死,雖然死亡使靈魂和肉體分離,但靈魂仍獨立存在,不會消亡,等待另外的時機——靈魂的輪回。

柏拉圖認為蘇格拉底之所以在臨終前談笑自如,侃侃而談,在於他深信自己靈魂不朽,並且可以達到與宇宙同體的高度。一個即將死去的人道出不死之論的確令人震撼。《斐多篇》也成為曆代人士的感歎。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讚歎:“柏拉圖所描寫的麵臨死亡的蘇格拉底,無論在古代還是在近代的倫理上都是重要的。《斐多篇》之對於異教徒或自由思想家,就相當於福音書中所描繪的基督受難和上十字架之於基督教徒。”這的確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蘇格拉底也成為至今的仍光輝奪目的智慧人格的典型。

哲學家是不怕死的,他們一直孜孜不倦地為死和死後做準備,尋找死亡。所以柏拉圖認為,在蘇格拉底淵博的知識下,必有一顆不死的靈魂,他可以從容麵對死亡。接著,他把話題放在了“什麼是死”上麵,論述靈魂的二元性:死是靈魂從肉體分離出去,而死的狀態就是肉體與靈魂分開,獨自存在,同時靈魂也從肉體中離開。對於哲學家而言,再沒有什麼比追求真理、知識更重要的事了,但肉體卻是走在這條路上的最大障礙,靈魂一旦和肉體結合就會在思考時受到極大的蒙蔽。“所以要想讓思想清楚,就不能有視覺聽覺的幹擾,也不能有痛苦愉快的幹擾,必須盡可能地擺脫肉體,盡可能地避免與肉體結合與聯係,獨立地去探求真實……哲學家的靈魂總是十分輕視肉體,總是力求擺脫肉體,盡量使自己獨立存在。”這種思維在後代被擴張成一種典範式的精神,生與死因為追求不同,著落點也就不同起來。近代大哲學家狄德羅在《精神的戲劇與蘇格拉底的遊戲》中說:“對於把肉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生活的人來說,死亡必定是痛苦的,因為它意味著完全的舍棄,而對於那些相信精神追求存在的人們來說,死亡很可能是一件快樂的事,他們僅僅把它看作是行動,任何時間空間都不能否定他們的精神價值,他們不被否定,這就是精神不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