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商議(中)(1 / 2)

聽到這話,李莫來了興趣,他放下手中的餐具,自忖良久,才道:“能進入好萊塢的資金,肯定有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在背後支撐,現在具有這個實力的,也隻有英國和日本。英國這幾十年都有人在好萊塢發展,日本己經擁有了兩大知名公司,可除了這兩個國家,我真想不出還有哪個國家。”

西恩道:“1989年11月德國人推倒了柏林牆,實現兩德統一,之後國家經濟飛速發展,在歐共體當中國家實力第一,甚至有趕超英國的勢頭。剛剛簽署的《馬斯特裏赫特條約》又加強了德國在西歐的中心地位,全世界都預測一個強大、繁榮、舉足輕重的德國即將出現,歐洲將毫無疑問地在德國的主導下走向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方位融合,甚至最終合為一體。

“這幾年,德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在慢慢增強。我去年去德國,發現柏林、不萊梅,法蘭克福這些城市的豪華遊艇,比前幾年多了很多,很明顯,他們的腰包都鼓了起來。”

“去年德國稅法作了調整,根據新稅法細則規定:如果公民前一年的收入用於投資電影行業,投資所得收益也當作正常回報可獲得稅收減免。電影投資者還可以預先得到一筆退稅款,這個政策不隻是針對德國電影,對德國人在外國投資的電影也同樣有效;還不要求電影一定要在德國取景或必須和德國電影人合作,唯一的條件是要求德國的出品公司擁有該電影版權或者分紅,而不能直接去買一部現成的電影。”

“德國現行的個所得稅最高達到了51%,那些高收入人群稅交得在哭,這個政策出來後,如果前一年收入投10萬馬克去拍電影,實際上真正自己的錢隻有49000馬克,其中51000馬克是要上繳國稅局;現在拿它去投資,等於是借國稅局的錢去賺錢,假如電影產生了回報,就成功實現避稅,當然,虧了錢還是要自己承擔的。但哪怕是他們不賺錢,隻要保本了,也有政府的那一筆退稅可以補償。”

李莫不明所以道:“德國人為什麼這麼幹?我知道很多國家有電影優惠政策,象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但它們都要求電影一定比例要的內容在當地拍攝,或者必須雇傭多少個的當地演職人員。而德國這個政策,既可以不在任德國拍攝,還能不用一個德國演員,這可對它們不產生任何經濟效益,也達不到促進德國電影行業發展的目的,難道他們真的是想來好萊塢作好事?”

西恩笑道:“表麵上看起來象德國替美國電影買單,好像吃了大虧。其實電影拍出來了,總要在德國上映,發行商還是要繳納高額的電影‘發行稅’和‘所得稅’,他們領走的錢隻是換個名目又交回去了。還有一個原因,德國的電影產業本來就不成熟,如果想讓民眾直接參與電影製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效果。現在政府出一個寬鬆的刺激政策,先讓他們知道電影可以賺錢,等他們熟悉了這個行業,就會想賺更多,那時候,必然有一部分人會選擇介入到電影製作當中,無形中促進了德國電影行業的發展。“

“德國由於近幾年過度地搞基礎設施建設,加上兩德貨幣統一時紙幣超發,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本來就有資金出逃到國外投資別的產業,現在又有稅收政策的刺激,今年才出現了大量德國資金開始湧到好萊塢。”

聽到他的分析,李莫自愧沒有他這種寬廣的國際視野,但畢竟他的先天優勢擺在那裏。

下一道上的是賣相很難看的意大利傳統美食-博洛尼亞餛飩,造型類似中國的餃子,外皮是雞蛋和麵粉,用豬裏脊肉,熏臘腸、生火腿、迷迭香等多種原料,經過多道複雜的工序才製成。李莫吃第一口時,覺得味道很濃鬱,再吃幾口就稍嫌有些膩,更糟的是還有點鹹過頭了,在這種米其林星級餐館裏,不可能是廚師鹽放多了,應該是個人口味問題。

用過這道餐前菜,西恩繼續道:“其實去年就有小規模的資金流入好萊塢探路,美國人也在關注這個政策的效果,他們故意給打頭陣的德國人嚐了點甜頭,不僅票房大賺,而且還獲得一個奧斯卡提名。那部電影一共有四百多個德國投資人,當時為了兩個出席奧斯卡的名額,他們爭得快打起來了。受這個消息的刺激,今年湧入的德國資金大增,己經開拍的就有四部,還有好幾部大製作正在籌劃中。現在好萊塢製片人一拿到劇本不是先找導演,而是先找德國人是否願意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