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功成身退天之道(1 / 1)

隱退是全身遠禍的一個法子,它更徹底,也能更有效地自保平安。所謂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便是一種明智的生存方法。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對許多人來講已經不太靈驗。它會使人失去積極的進取心,從而滿足於現狀,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這是其糟粕之處。事實上,這裏提出的“功成身退”僅是一種退守策略,是指一個人能把握住機會,獲得一定成功後名利已有,見好就收。

公元前5世紀,在今天的蘇杭一帶,有吳、越兩國。兩國雖然相鄰,但是為了爭奪霸業,互不相讓,相互對抗。後來越王勾踐敗於吳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會稽山,忍辱負重與吳國談和。在幾經交涉後,吳國才答應讓勾踐回國。勾踐回國後一直記著所受的恥辱,臥薪嚐膽,立誓雪恥,20年後,終於滅掉吳國。而幫助越王成功的就是範蠡,範蠡不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臣子,還是一個低調做人的智者。

勾踐這個人,臣下雖然可以與他分擔勞苦,但是不能與他共享成果。範蠡被任命為大將軍後,自忖長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機的根源。於是他便向勾踐表明自己的辭意,勾踐並不知道範蠡的真實意圖,於是拚命挽留他。但範蠡去意已定,搬到齊國居住,自此與勾踐一刀兩斷,不再往來。

移居齊國後,範蠡不問政事,與兒子共同經商,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齊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請他當宰相,但被他婉言謝絕了。他深知“在野而擁有千萬財富,在朝而榮任一國宰相,這確實是莫大的榮耀。可是,榮耀太長久了反而會成為禍害的根源”。於是,他將財產分給眾人,又悄悄離開了齊國,到了陶地。不久後,他又在陶地經營商業成功,積存了百萬財富。可見範蠡才智過人,並具有過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離開越國,拒絕齊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經營事業,這些都源於他深刻敏銳的洞察力。

而戰國時代的商鞅卻不知功成身退,結果就慘了。商鞅仕寨孝公時,以曆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的功績,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同時鞏固了秦國的統治。然而,他最大的不幸,就是觸犯了他強有力的靠山——秦孝公。

當初,他為孝公斷然采取極其嚴厲的政治改革措施,雖為秦國政治清明、富國強兵做出了根本貢獻,但改革也觸動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一時間在朝野上下樹起了數不清的政敵。有孝公支持,政敵對他也無可奈何。當時他也使孝公感到威脅。《戰國策》中記載:“孝公疾起,傳位商君,商辭而不受。”這是孝公生前故意傳位,以試他心,可見商鞅已見疑於主子,這時他本應主動“功成身退”,隱遁避險。另有趙良引用“以德者榮,求力者威”之典故力勸商鞅隱退,可商鞅在“退”字上欠火候,不以為然、固執己見。最終,孝公將他駕空,政敵也伺機報複,當秦孝公一去世,反對派們在新王即位後,紛紛策謀陷害他,終以謀反罪名被處以五馬分屍的極刑。使一世榮華頓時化為烏有,死後仍罵聲不絕。

商鞅之所以慘遭毒手,是他太不識時務,隻知進,不知退,故而引起眾怒,不死將何?

至於隱退與否,因人而異。最後理想的結局當屬“功成身退”、“告老還鄉”,能保平安,此乃“天之道”也。曆代用人者也都傾向於錄用“知退者”,因喜退者忠心彌堅,極少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