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個村姑叫瑪麗,嘴尖舌薄,常常以愚弄他人來取樂。一天早晨,瑪麗站在門口,啃著麵包。這時,年過60的斐爾遜老人騎著毛驢哼哼呀呀地從她麵前經過。瑪麗靈機一動,朝他喊道:“喂!吃塊麵包吧!”斐爾遜老人連忙從驢背上跳下來,說:“謝謝你的好意,我已經吃過早飯了。”瑪麗一本正經地說:“我沒問你呀,我問的是你的毛驢。”說完,她得意地一笑。
斐爾遜老人聽了非常氣憤。他猛然轉過身子,照準毛驢臉上“啪、啪”就是兩巴掌,說道:“出門時我問你城裏有沒有朋友,你斬釘截鐵地說沒有,沒有朋友怎麼會有人請你吃麵包呢?”
“啪,啪”,斐爾遜老人又在驢屁股上抽了兩鞭,說:“看你今後還敢不敢說謊!”說完,便翻身上驢揚長而去。
瑪麗想使用指桑罵槐術愚弄斐爾遜老漢,不想老人以牙還牙,讓瑪麗自取其辱。
指桑罵槐的方法是通過罵其他事物而達到罵論敵的目的,因而如何選擇一個能與對方有一定聯係的事物加以譴責是施用此法的關鍵所在。
從前,有一個地主閑著沒事,常出些難題刁難人,來顯示自己的本領。一天他戴著眼鏡,身穿長衫,手撐涼傘,出外遊山玩水,被一個正在耕地的農民看見了。農民對著牛狠狠地罵道:“瘟牛,東晃西蕩不走正道,眼瞎啦!”說著就是一鞭子。
地主聽後越想越不對味,這不明明是在罵我嗎?他站在地頭不走了,想等農民耕回來時狠狠地罵他一頓。
“嗨!嗨!”農民趕著耕牛過來了,快到地頭時,農民突然鬆了手上的犁,然後一手拉牢牛繩,一手抓起泥巴,使勁往牛屁股眼裏塞。地主正瞪圓雙眼準備發作,一看農民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忍不住笑了。他問農民:“喂,你這是幹啥?”農民高聲回答說:“我算計它等會要放臭屁,先把它糊住!”
這裏農民巧妙采用了指桑罵槐的方法,通過與地主某些行為有相似性的牛,達到了譴責他人的目的。
我們也可以虛構一個與對方有相似性的東西為罵的對象來達到羞辱對方的目的。
有個人在朋友家做客,天天喝酒,住很長時間了還無啟程之意,主人實在感到討厭,但又不好當麵驅逐。一次兩人麵對麵坐著喝酒,主人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來傷人。有個商人販賣瓷器,忽然遇見一隻猛虎,張著血盆大口,撲了過來。說時遲,那時快,商人慌忙拿起一個瓷瓶投了過去,老虎不離開,又拿一瓶投了過去。老虎依然不動。一擔瓷瓶快投完了,隻留下一隻,於是他手指老虎高聲罵道:‘畜生畜生!你走也隻有這一瓶,你不走也隻有這一瓶!’”
這個主人通過虛構與對方有著“不走”這一相似性的“虎”為譴責對象,表麵是在罵虎,實際上是譴責對方的厚顏無恥,表達得痛快淋漓,入木三分。
值得注意的是,指桑罵槐不是一種常用的方法,隻是在某些特殊的、偶然的場合,比如為了對付惡意中傷者才可以使用,如果濫用此法去攻擊同事和朋友,隻能導致眾叛親離的惡劣後果。
例如,甲坐在路邊,見乙抓著一隻鴨子走來,甲問道:“喂,你和這頭豬在一起幹什麼?”乙說:“這不是豬,是鴨子。”甲馬上說:“我是跟鴨子說話呢。”甲指桑罵槐攻擊對方是豬,這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