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千古良才是辯才——辯論口才(1)(3 / 3)

哈默打定主意,便來到了蘇聯。

哈默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早晨,就被召到列寧的辦公室,列寧和他作了親切的交談。糧食問題談完以後,列寧對哈默說:

“先生,不知你對在蘇聯投資、經營企業有無興趣?”

哈默聽了,默不作聲,麵無表情。

因為,當時西方對蘇聯實行的新經濟政策抱有很深的偏見,作了許多惡意宣傳,使許多人把蘇聯看成可怕的怪物。到蘇聯經商或投資辦企業,被人稱作“到月球探險”。常言道: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哈默雖做了勇敢的探險者,同蘇聯做了一筆糧食交易,但對在蘇聯投資辦企業一事,還是心存顧慮。

列寧看透了哈默的心事。於是,他講了實行新經濟政策的目的。

“我們實行新的政策,目的是為了發展我們的經濟潛能。我們歡迎所有的朋友到這裏投資,並給予優惠,我以官方的名義擔保你們不會受到任何人為的損害。”

哈默還是不語。

列寧看出他還是心存疑慮,便接著開展心理攻勢:

“你放心,我們的政府不僅不會給你增添任何麻煩,還會向你提供任何幫助。”

列寧看到哈默的眼神中還流露出不放心的意思,就索性把話說得一清二楚:

“我們都明白,我們必須確定一些條件,保證我們有利可圖,商人不是慈善家,除非覺得可以賺錢,不然隻有傻瓜才會在蘇聯投資,你說對吧,哈默先生?”

就這樣,列寧終於說服了哈默。不久之後,哈默成了第一個在蘇聯經營企業的美國人。

列寧對哈默的不解和疑惑,像剝竹筍一樣逐層加以分析、解釋,循序漸進,說理透徹,使得哈默解除疑慮,最終在蘇聯投資。

運用層層剝筍法時,要注意幾個問題。

首先,你要明白“剝筍”的最終目的是什麼,而後在“剝”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這一目的,也就是說,你每一步都是為最後的目的服務的,不涉及最終目的或者與最終目的僅僅是有些牽連的問題最好不要涉及。

其次,在“剝”的過程中要有層次,即要循序漸進。前一步是為下一步服務的,中間不能有脫節,否則就給人一種牽強附會、強拉硬扯的感覺。

總之,層層剝筍法的運用要靠你在實踐中慢慢去領悟,隻有不斷實踐,才能熟練地運用,才能達到目的。

利用寓言法產生強大的雄辯論服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擬人化的手法來說明某一深刻哲理的文學作品,往往帶有勸誡或諷刺的意味。在論辯中恰當地運用寓言,可以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使我們的論辯產生強大的雄辯說服力。

由於寓言是借助假托的故事中的形象與我們觀點之間的某種相似性來表達我們的思想的,因而不直接說出我們的論點而用寓言的形式表現出來,可以達到委婉曲折地表達我們的思想和願望的目的。

有一天,莊周貧窮無糧,已達到揭不開鍋的地步。他萬般無奈,隻得去朋友家裏借糧。那朋友滿口答應:“好說,好說,不過我正要進城收租,等我半個月回來後,一定借給你糧食。”莊周心想:半個月後我全家豈不早就餓死了?於是他說:“剛才我遇到一件奇怪的事,你想不想聽?”朋友說:“我最愛聽新奇的事了,快講!”於是莊周說道:“剛才半路上,我聽到‘救命’的喊聲,我四下張望,看到路旁幹涸的車溝裏有條小魚,嘴巴一張一張地說:‘我現在快渴死了,你能不能給我一瓢水,救我一命?’我對它說:‘我將到南方吳越兩國遊說,讓他們引西江的水來救你,可以嗎?’小鯽魚聽了,氣得變了臉色,說:‘我現在已快幹死了,等你把西江的水引來,我早已變成魚幹了,你還不如到魚幹店裏去找我吧!’”

朋友聽到這裏,連忙向他道歉,並立即把滿滿一袋糧食借給他了。

莊周並不是直述自己迫在眉睫的困境,而是借用一個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其中,既有機智敏捷的嘲弄,又有詼諧俏皮的調侃,更融入深刻豐富的哲理,具有非同一般的雄辯說服力。

運用諷喻法增加論辯的說服力

詩歌離不開“賦、比、興”這三種基本手法,這是讀過詩的人都知道的文學常識。比喻也是最常用的文學手法,而聰明的雄辯家們也同樣離不開說理生動的各種比喻手法,使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簡單有趣,增加論辯的說服力,以達到說理服人的目的。

比喻重在“貼切”,就是說本體和喻體要緊密聯係,甚至是達到獨一無二的緊密聯係,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解釋正是比喻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