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演講中獨占花魁的資本(4)(2 / 3)

我國著名的改良家梁啟超曾寫過一篇《少年中國說》的文章。在文章中,梁啟超也大量運用了排比,表達了他對未來中國繁榮、富強的期盼;同時也充分說明了隻有重視青少年的發展,教育才是強國之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寥寥數言卻寄托著巨大的愛國之情,在那個被人欺淩的年代裏,民富國強是每一位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夢想。這幾句話既是國人們的熱切期盼,也是他們堅定的信念——中國一定要雄於地球。

運用對比效果明顯

舉出兩個相對或相關的事物,造成一種強烈的對比,使真的更真、善的更善、美的更美,或者通過相關比較使人們提高認識,提高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進而達到我們演講的目的,這便是比較對照法。

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寧戚去見宋桓公。深深行禮之後,隻見齊桓公置若罔聞,根本不拿正眼看寧戚,非常傲慢。

寧戚見此情景,歎了口氣,故意說道:

“宋國真是危險啊!”

宋桓公驚訝地問道:

“你這話什麼意思?”

寧戚反問道:

“你和周公相比,誰更賢明?”

“周公是聖人,我怎麼敢和聖人相比!”宋桓公答道。

寧戚於是接著說道:

“在周最強盛的時候,周公隻要聽說有人要見他,即使正在嚼著飯,也會急忙把飯吐出來,去會見客人。即便是這樣,他還怕怠慢客人。可是,大王您呢?宋國現在已經國勢危急,國內接連發生殺死國君的事情。大王您的王位並不可靠。就算您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大家恐怕也不願意到您這兒來,何說您還這樣傲慢呢?宋國的處境還不危險嗎?”宋桓公羞得滿麵通紅,連忙道歉:“我沒有治國經驗,請先生不要介意。”

寧戚將周的強盛與宋的衰落,周公的謙遜與宋桓公的傲慢進行了對比,從而使宋桓公受到強烈的震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向寧戚道歉。戰國時期,有一次齊宣王召見顏斶。

齊王對顏斶說:“你過來!”

顏斶卻以同樣的口氣對齊王說:“你過來!”

齊王不悅。齊王手下的文武大臣也十分不滿。

齊王身邊的一個衛士走過來,指著顏斶說:

“你是什麼身份?敢對大王無禮。大王貴為一國之君,你這樣跟大王說話成何體統?”

顏斶從容地回答道:

“如果我到國君麵前,那就是趨炎附勢;如果國王到我麵前就是禮賢下士,大家說趨炎附勢與禮賢下士,哪一個更好?這不需要我回答了吧!”齊王大怒:“到底是國君身份高貴還是你的身份高貴?”

顏斶不動聲色地說:

“大王息怒,的確是士高貴,國王不高貴。當年秦穆公率兵攻打齊國,當他們的大隊人馬路過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時,秦穆公下令:凡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範圍內打柴煮飯、割草喂馬的,殺無赦!

後來,當秦與齊交戰時,穆公又下了一道命令:凡能割下齊王腦袋者,封萬戶侯,賞黃金萬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活著的國君腦袋,還比不了死人墳墓上的一根野草!”

頓時,齊宣王被氣得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趨炎附勢”與“禮賢下士”、“士人墳頭上的野草”與“活著的國君腦袋”,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差,齊宣王也隻有幹瞪眼的份。

有這樣一篇演講,就充分運用了對比的技巧,文中寫道:親愛的同學們,同在一輛車上,有人在奮進,有人在沉思,有人在昏睡,有人在揮霍,還有人可能中途下車、銷聲匿跡……生活給予我們每個人的,不可能像天平稱量過的那麼均衡、準確。我們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也有許多不同。但是通向理想的、成功的道路隻有一條,就是我們用什麼動力,以什麼態度,懷著何種目的,以什麼樣的方式前進!”

演講者將不同生活態度的人加以對比,從而闡述出演講的主題:不要抱怨生活對你不公,應該做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