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價值感、生活習慣、愛好的不同,在人際交往中與別人出現分歧。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每個人都試圖去控製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想讓某個人或者某個事情順著自己的想法走。但是結果呢?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也得不到,還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
絕大多數的母親都曾有過這種體驗:兒子娶妻之前,都急切地盼著兒子結婚;一旦兒子結了婚,又好像失去了兒子,好像兒子被媳婦奪走了似的。過去有什麼事,兒子總是先告訴母親,聽取母親的意見,母親的話是最權威的,叫兒子做什麼就做什麼;現在呢,兒子變得不那麼聽話,即使兒子同意按母親的意思去做,也要和媳婦合計合計,似乎媳婦掌握著否決權……這種地位上的動搖感和權威的失落感,往往使母親感到不快。有的母親便嫉恨自己的媳婦,認為是媳婦在離間他們的母子感情,於是開始挑剔媳婦的行為,逐漸對媳婦產生了意見。
其實在媳婦那邊,也感到丈夫在變,也開始不滿起來。結婚前談戀愛的時候,覺得丈夫對自己的話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甚至還顯得很是殷勤。可是結了婚以後,丈夫對自己的建議、要求似乎不那麼重視,不那麼順從了,在做出決定前,他還要和母親商量。這種愛情上的冷卻感和失落感,使媳婦感到失意、傷心。於是她也懷疑是婆婆在背後“使壞”,便“警覺”起來,對婆婆有了戒心。
由於婆媳雙方相互猜忌,存有戒心,就可能產生矛盾,甚至發展到針尖對麥芒的地步。
造成婆媳關係緊張的最大原因,是婆婆和媳婦都對兒子和丈夫這同一個人有強烈的支配欲。正是追逐這種支配權,導致婆媳關係惡化。
其實,不僅是在婆媳關係中,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強烈的支配欲也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惡化。
廖立和元華是一對好朋友。他們從小一起長大,而且從小學到初中都是一個班,因此他們幾乎形影不離。但元華愛好廣泛,平時為人也很隨和,因而跟很多人都玩得來。
有一次,元華認識了一個朋友。因為這個朋友自學過氣功,懂得催眠術,因此元華很想交他為朋友。不過,因為這個朋友平時好吃懶做,以賭為生,廖立不太喜歡那個人。當廖立看到元華和那個人走得很近時,不時勸告元華不要學壞了。
元華其實覺得這個朋友人還挺仗義,對自己也挺不錯。而且,自己也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是,看到廖立也是為自己好,就沒有說什麼。
但是,當廖立不時向元華說這說那時,元華逐漸開始反感起他來了。例如,元華平常喜歡哼哼小調,而當元華一哼小調時,廖立就會說,“你別哼了,你哼的好難聽”;元華平常有午睡的習慣,但是廖立時常把他從床上叫起,要元華陪他去打乒乓球;後來元華對一個女孩產生了好感,廖立又大唱反調。再到後來,元華有什麼事總是躲著廖立,兩人的關係也逐漸淡化了不少。
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你喜歡的東西,並不代表別人就喜歡;你討厭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別人一定會討厭。尊重彼此的差異,就是尊重對方。如果你總是幹涉別人的生活,總對別人指手畫腳,總想讓別人跟自己“齊步走”,那麼必然會讓別人反感。因為他會覺得自己的個性沒有得到張揚,會覺得自己的個性受到了束縛和壓抑。
當然,所謂不要去支配別人,也不是說任由別人發揮個性。在很多時候,如果別人的行為不符合一些道德規範或偏離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適當地告知他是應該的。例如,對於一些人而言,可能他們的家庭一般不會在飯桌上說話。如果你的朋友喜歡在飯桌上高談闊論,那麼當你帶朋友到他家裏做客,就應該告訴你朋友適當地節製自己的行為。這樣做也是為了維護你朋友的形象,因此談不上支配別人,你的朋友也會理解。
總之,我們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不要去控製別人。因為人最大的快樂是自由自在的快樂,而不是被塑造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