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柱石(1 / 2)

翰林院位於內廷,距離勤政殿不足一裏地,乃是是距離皇帝最近的機構。

既然要使用翰林院來牽製內閣,那麼對入選的翰林學士的素質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李默要求翰林學士一般要進士出身,進士及第後會在秘書省的編修院進修一段時間,然後出任禦史,經過若幹時間的曆練後出任地方官員,經過一考,視情況決定是繼續留任地方還是調任中央官署。

這三到五年時間被視為是仕途起步培養期,也最能看出一個人的仕途軌跡。

翰林學士都是從考核優秀的年輕官員中選任,他們在翰林院除了繼續學習治理之道,還充當皇帝的顧問

他們年輕,有朝氣,有學識,誌向遠大,有一定的從政經驗。

他們的出身已經很好,加上這樣的一份經曆,將來的仕途自然是一片光明。

所以每個人都很看重入殿為皇帝效勞的機會,他們為皇帝閱讀奏折,評點墨擬,針對帝國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發表自己的意見,這當然是他們學習治國理政的一個捷徑,意義非凡。

所以他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他的手段雖然不算十分老道,但他們並不妄自菲薄,他們學識不低,目光敏銳,經常能讓內閣的老江湖們汗流如漿。

畢竟能入選勤政殿給皇帝做谘詢的翰林學士都是翰林院的精英,俱為一時人傑。

翰林院已經成為帝國精英官員的訓練營,是皇帝培養自己親信的基地。

帝國太大,官員太多,皇帝不可能熟悉每一個官員,但一些核心要害的位置他又不得不使用自己能放心的官員,從源頭上進行培養當然十分有必要。

新朝繼承並完善了前朝的科舉製度,並決心將之發揚光大。

科舉是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舉人、進士、秀才都自詡是天子門生,但真正的天子門生卻在這,翰林院,朝夕相處的情分又豈是朝堂一眼之緣能敵得過的?

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解脫出來之後,李默就有精力去思考整個王朝的長治久安。

一國的根基是人,大晉依靠什麼人,吃瓜群眾當然是少不了的,沒有他們辛辛苦苦的勞作,又哪來的大晉的繁榮昌盛和大夥們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若說千千萬萬的吃瓜群眾是帝國的根基,那麼建築於根基之上,撐起帝國蒼穹的柱石就是“大夥們”了。

皇帝的夥伴有官吏,有勳爵,有各色官商。

帝國的官僚係統很龐大,這與建國之初的妥協政策是分不開的,新朝不僅大量使用自己人,也沒有甩掉前朝的人,新朝脫胎於前朝,期間千絲萬縷的聯係是割舍不開的。在天下尚未真正一統的前提下,新朝還做不到絕情決意。

龐大的官僚體係是國家財政的重要負擔,更是造成人浮於事、係統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解決之道一是嚴格控製係統的繼續膨脹,嚴進寬出,二是推行官、職分離,官是官,有官未必有職,無職之官稱之為散官,有地位、有俸祿、有機會,但沒有權力。權力源自職務,何官能出任某一職務,自有一套獨立的評價係統。

官僚係統是獨立的、相對封閉的,裏麵的人想出來不容易,外麵的人想進去更不容易。

新朝將科舉定為進入官僚係統的正途,逢進必考,且嚴格要求。

寬出,朝廷允許官員離職休養,給予他們充分的禮遇和適當的生活補貼,同時保留他們的官籍,保留他們重出江湖的資格。

這些離休官員是國家的重要財富,他們讓出實權職位,頂著散官的虛銜隱居泉林,卻時刻關注著朝廷的動向、國家的命運,一旦國家需要他們,他們隨時願意接受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