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新朝氣象(2 / 2)

政治製度方麵沿襲前朝,朝中和地方官員隻要宣誓效忠,仍然沿用。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迅速安定時局,穩定人心,因為建國並非終極目標,建立一個富強、文明、千秋萬代的新王朝才是他的終極理想。

要做到這一步,首先要消除周邊的威脅,而首當其衝者就是屢屢放水、幫助異族興兵威脅大晉腹心之地的靈州馬氏。

所以等到長安時局稍稍安定之後,李默就主動向靈州馬喬山開刀了。

馬喬山幾次三番勾結匈奴人內犯,已經成為大晉的公敵,趁著新朝初建的銳氣,李默起兵十五萬,以韓江上為河西道行軍大總管,率南衙六鎮和禁軍神武軍、神機軍為左路,以鳳翔大都督李道成為賀蘭道行軍大總管率兩個甲種鎮及地方邊軍合計六萬人為右路,兩路並進目標直指靈州城。

馬喬山急忙軒向匈奴人求救,匈奴人象征性地派了兩個萬人隊在外圍聲援一下,見李默奪取靈州決心已定就沒有為他們的盟友兩肋插刀。

馬喬山是個聰明人,知道跟李默死磕下去沒有好果子吃,所以就趁著李道成和韓江上尚未形成合圍之勢前跳了出去。

馬喬山放棄了靈州,舉族西遷。

他本是馬匪出身,強盛時占據州縣為諸侯,衰弱時回戈壁草原為匪徒,韌性很強,也很符合邏輯。

李默奪取靈州後,下令加固城牆,派重兵駐守,以李道成為靈州大都督,又設營田所於賀蘭山下,屯墾戍邊。

收複靈州之後,下一個收拾誰就成了令天下人費解的疑團。

西北三強和河北雙雄紛紛遣子進京為人質,上表向新朝表白忠心,擁戴李默為天下之主,一個個戰戰兢兢,不知道李默會挑中他們中的哪一個來開刀。

但李默卻決定先緩一緩。

因為這幾鎮諸侯自保有餘,進取不足,地處偏遠,是朝廷的藩籬,而又互相糾纏,一時難以坐大。

新朝初立,還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暫時緩一緩對誰都有好處。

晉朝建國之初,一切政體皆照搬前朝,目的是先圖穩定,再圖進取。此刻天下初定,是到了改革政體的時候了。

如何治理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李默是有過深思熟慮的,新朝政體如何設計是經過反複醞釀的,頂層設計的質量關係到整個王朝的興衰。

形成草案之後,交由他的主要幕僚和朝中大臣反複研討,甚至連千秋學社和翰林院的學士們也參與了討論。

現在一切皆已成熟,李默開始搭建屬於他的王朝。

皇帝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國家即皇帝,皇帝即國家,這一點容不得絲毫的含糊,任何有損皇位、意圖消弱皇權的念頭和舉動都注定是可恥的,也是注定要失敗的。

在此前提下李默也承認皇帝是人不是神,是人就要吃五穀雜糧,跳不出生老病死,精力、體力、智力、情商、經驗都會有所欠缺,治理國家的細節方麵他需要一些忠心耿耿,情智雙高,富有經驗、精力充沛的助手。

反映在新朝政體設計上,皇帝在獨享治權的同時又給了臣子們參與治理國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