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0章 尊重對方,求同存異(1 / 1)

佛法自兩千多年前由釋迦牟尼創立以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傳播範圍的擴大,出現了眾多的佛法宗派。雖然各個宗派之間的教義稍有差別,而且修行的方式也大不一樣,但是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的,那便是求得覺悟、能夠成佛。不僅如此,佛法還一直將各宗派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使得各個宗派之間能夠共存,並且共同求得發展。弘一法師就一直強調,佛法各個宗派之間應密切聯係,雖然宗派不同,但殊途同歸,所有的宗派的目的都是讓人獲得真正的智慧。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佛法的各個宗派之間也都有差異,這也體現了自然界差異性存在的客觀性。但不管差異性如何,我們還是能夠找到事物之間的那種共同點。所謂“本是同根生”,世間萬物原來就是一個整體,隻要彼此能在差異中容忍對方的存在,世間自然會少去很多不必要的鬥爭。

三個雲遊四方的和尚在山上一座破廟裏相遇。

“這廟為什麼荒廢了?”不知是誰提出了問題。

“必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

“必是和尚不勤,所以廟產不修。”

“必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

三人爭執不下,最後決定留下來各盡所能,看看誰能重振廟宇。

於是第一個和尚禮佛念經,第二個和尚整理廟務,第三個和尚化緣講經。沒多久,這座破廟香火漸盛,原來的廟宇也恢複了舊觀。

“都因我禮佛虔心,所以菩薩顯靈。”

“都因我勤加管理,所以廟務周全。”

“都因我四處化緣,所以香客眾多。”

三人日夜爭執不休,誰也不願理廟宇的事務了,於是剛興盛不久的廟宇又衰敗了。

這時,三個和尚終於明白了,破廟原先荒廢就是因為和尚不和睦。

三個和尚因為不能和睦,各說各話,各自自以為是,結果終還是不能共榮。其實用和尚的故事來形容人世間的人情關係是多麼恰當。

這世上的事物千奇百怪,人與人之間也有著眾多的差異,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個性、價值觀等的差異,讓我們的相處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困難,我們所能做的隻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不必強求一致,或許反而彼此都能過得很好。要做到“求同存異”,“尊重”是基礎,而且還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開闊。如果能將這一條與取長補短、開誠布公協調運用,那麼,不僅雙方能表達得更為舒暢,而且還能從中學到不少的新東西。

如果我們不懂得求同存異,那麼,我們就很有可能在麵臨差異與分歧的時候不顧同根生而相煎太急,最終使雙方都受到巨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