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生命的高度應是能取能舍(1 / 1)

暴雨剛過,道路上一片泥濘。

一個老太婆到寺廟進香,一不小心跌進了泥坑,渾身沾滿了黃泥,香火錢也掉進了泥裏。她沒有起身,隻是在泥裏撈個不停。

一位慈悲的富人剛好坐轎從此經過,看見了這個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髒了自己的衣服,於是便讓下人去把老太太從泥潭裏扶出來,還送了一些香火錢給她。老太太十分感激,連忙道謝。

一個僧人看到老太太滿身汙泥,連忙避開,說道:“佛門聖地,豈能玷汙?還是把這一身汙泥弄幹淨了再來吧!”

瑞新禪師看到了這一幕,徑直走到老太太身邊,扶她走進大殿,笑著對那個僧人說:“曠大劫來無處所,若論生滅盡成非。肉身本是無常的飛灰,從無始來,向無始去,生滅都是空幻一場。”

僧人聽他這樣說便問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處。難道連成佛的心都不存在嗎?”

瑞新禪師指指遠處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還在泥裏轉!”

那個僧人聽了禪師的話後,頓時感到無比慚愧,垂下了目光。

瑞新禪師回去便訓示弟子們:“金錢珠寶是驢屎馬糞,親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躬都不能舍棄,還談什麼出家?”

心存取舍,則有邪見與妄行;凡成就大事之人,無不是心中存善念。像故事中的富人,舍不得一身皮囊,身價百萬又如何?像故事裏的僧人,舍不得自己的一身衣裳,以佛門清靜地做借口,何來出家乃至成佛呢?名利富貴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對其執著不忘,實在不宜。

人生的高度應是一份知足的恬然,生命的高度應是能取能舍、當取則取、當舍則舍,以及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很多時候,人們向往去取得,並且認為多多益善,然而,“取”的前提必定是先“舍”,隻有“舍”,才能“得”。

弘一法師用他出家這樣一種行為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他對於取舍的理解。我們往往隻是看到了他舍去的世俗的榮華富貴和榮譽地位,卻忽略了他舍棄這些東西背後所得到的比這些更加珍貴的東西,那便是無窮的智慧和人生那種寧靜而豁達的境界。

蚌舍棄安逸,才擁有了孕育珍珠的權利;種子放棄花朵,才擁有了孕育春天的資格。千古豪傑舍家為國,才垂青於史冊;無數仁人誌士舍生取義,才有了巍巍中華。

取與舍在自然的蕩滌中,展現並昭示了生命的高度,數千年的白駒過隙,無數次的金烏西墜,消磨掉了曆史的棱角,打磨出中華文明不朽的生命之碑。

取,便是一瓢清澈的水,隻那一瓢,便無須再希冀天上的銀河;舍,就是一抖那背上的重負,隻那一抖,便使你我得以仰望浩瀚的藍天。人生也就是在這一取一舍之間得到了無限的升華,並且擁有了新的高度。

成功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明白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應該去堅持,而什麼又該舍棄。取舍之間,並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應該是:得,要先舍;而舍,則終必得。而舍不舍得,以及怎樣去“舍”,又怎樣去“得”,就全看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