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生當厚積薄發(1 / 1)

成敗宛若兩重天,人生必須厚積薄發。時機未達之時,靜若處子,沉心定氣,臥薪嚐膽;一旦時機成熟,動如脫兔,靈敏應對,抓住機遇,扶搖直上。

《莊子·逍遙遊》中有一段神話般的故事:“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意思是深海裏頭有條非常大的魚叫“鯤”,它不僅能在海裏遊,還能搖身一變,變成在天上飛的大鵬鳥。南懷瑾先生說,鯤化鵬這個問題含義豐富,包含了兩個方麵——“沉潛”與“飛動”。人生的某個時刻,或是一個人年輕之時,或是修道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或是不斷經曆失敗的時候,必須“沉潛”在深水裏頭,動都不要動,隻要修煉到相當的程度,才能化身為“鵬”,才能自由地翱翔。

莊子在這裏講述的“深海沉潛”與“一怒而飛”讓我們想起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曆史故事。

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賢君楚莊王年少即位。麵對混亂不堪的朝政,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麵上三年不理朝政,聲色犬馬,實則在暗地裏等待時機。人問之,曰:“三年不飛,飛將衝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果然,不久後,他厚積薄發,勵精圖治,其在位的22年間,知人善任,整頓朝綱,興修水利,重農務商,使國力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成為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時,曹操曾遙指天邊龍掛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這其中便蘊含著鯤鵬沉潛高飛之道。

孟子曰:“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話其實也是沉潛以待的深刻解讀。可見,早在千年前,古人們便將“厚積”與“薄發”的辯證法詮釋得淋漓盡致。

一位年輕的畫家,在他剛出道時,三年沒有賣出去一幅畫,這讓他很苦惱。於是,他去請教一位世界聞名的老畫家,他想知道為什麼自己整整三年居然連一幅畫都賣不出去。那位老畫家微微一笑,問他每畫一幅畫大概用多長時間。他說一般是一兩天吧,最多不過三天。聽後,那老畫家對他說:“年輕人,那你換種方式試試吧,你用三年的時間去畫一幅畫,我保證你的畫一兩天就可以賣出去,最多不會超過三天。”

年輕的畫家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照著老畫家的話去做了。結果,他那幅用了三年時間創作的作品,不到一天就賣了出去。

曾有人為了觀賞天鵝高貴優雅的姿態,便縮小了它們生活的水域的空間,因為天鵝在展翅高飛之前,必須有一段足夠長的水麵供它滑翔,如果助跑線的長度過短,天鵝就難以施展它擁抱藍天的理想了。久而久之,天鵝便喪失了飛翔的信念,甚至泯滅了飛翔的本能。

人又何嚐不是如此?沉潛的日子相當於長長的助跑線,能夠讓你飛得更高更遠。沒有足夠的助跑,又怎能飛上藍天呢?成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隻有靜下心來,日積月累地積蓄力量,才能夠“繩鋸木斷,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