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預則立,做事要有計劃(1 / 1)

南懷瑾先生在解釋“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裏者,宿舂糧;適千裏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時,不光解釋了這段話的字麵意思,還進一步講了它的延伸意義。他說看上去這是在說出門旅行該怎麼準備,實際上講的卻是人生的境界:前途遠大的人,就要有遠大的計劃;眼光短淺、隻看現實的人,恐怕隻能抓住今天。我們應該做的不隻是擁有今天,還應該抓住明天、後天,抓住未來。

有計劃的人做事情,考慮了各種可能。他設法規避不利因素,而利用有利條件,因此成功的機會就很大。所謂“往遠處看”,就是要有遠見;所謂“向平處行”,就是規避不利。下麵,就讓我們來看一個身無分文的牧師,是如何有計劃地建成一座價值2000萬的水晶大教堂的。

1968年,加州的一位牧師想要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朋友描述自己的夢想時,說那將是“一座人間的伊甸園”。朋友問他預算多少,他開朗地說:“我身上一分錢都沒有,我需要用教堂自身的魅力來吸引大家的捐款。”

最後,牧師粗略地計算了一下,這個教堂大概需要700萬美元,他在心裏盤算著得到捐款的係列途徑:

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

尋找280筆2萬5千美元的捐款;

尋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

賣掉1萬扇窗,每扇700美元。

第40天後,牧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說服了一位富商,他捐出了第一筆100萬美元。

第50天,一對傾聽了牧師演講的農民夫婦,捐出了1000美元。

第70天,一位被牧師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動的陌生人,在生日的當天寄給牧師一張100萬美元的銀行支票。

6個月後,一名捐款者對牧師說:“如果你的誠意與努力能籌到600萬美元,剩下的100萬美元由我來支付。”

第二年,牧師以每扇500美元的價格請求美國人認購水晶大教堂的窗戶,付款的辦法為每月50美元,10個月分期付清。6個月內,一萬多扇窗戶全部售出。

1980年9月,總造價為2000萬美元的水晶大教堂竣工了,這成為世界建築史上最偉大的奇跡。而這一切是靠身無分文的牧師一點一點籌集資金做到的。

這個故事中,牧師規避了他最為不利的因素,那就是這700萬美元的巨款並不能指望一個人一次捐齊。他計劃著如何讓更多的人分攤這筆錢。完美的計劃,再加上他出色的演講,讓他辦成了這件旁人認為不可能辦成的事情。

在籌資的過程中,他每一步都充滿了計劃,考慮了各種因素。他對富商不動之以情,也不曉之以理,而是利用他們的好奇——他把那個教堂描述得奇特而美妙,結果富商同意了;他在農民夫婦麵前進行激昂的演講,是因為他了解這些農民朋友的善良,知道他們容易被感動;他以最開始的資本,做範圍最廣泛的宣傳,結果陌生人知道了,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的時候,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試想,如果這位牧師不先考慮辦法,而是沒頭沒腦地直接去籌集資金,效果恐怕沒有這麼好。

計劃是什麼東西呢?計劃就是把目光放長遠,就是為你能看到的那個遠方設計行動方案。

秦漢時期宣曲(今陝西西安市西)有一個大富商任氏,他的祖上曾經擔任過秦時督道倉的官吏。秦朝覆滅後,豪強之人爭著奪取金玉珍寶,隻有任氏用地窖藏了許多糧食。任氏的家人都埋怨他,任氏也沒有多加解釋。

後來,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爭奪天下,相持於滎陽一線,農民無法種莊稼。加上當時戰事頻繁,糧食也不能從別的地方轉運過來,滎陽開始鬧起了饑荒,一石米價陡然漲至一萬錢。那些搶奪金玉珍寶的豪強們,空有一堆寶物,也無可奈何。

這時,任氏打開自己的地窖,趁機販賣糧食。很快,那些金玉珍寶就都流到了任氏手中。任氏的家人也開始誇讚他的眼光獨到。

其實,他眼光也沒有什麼太獨到的地方,隻不過是目光長遠,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他的每一步行動,才有計劃的烙印,他做事情才不會為世俗所動。

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總是能先別人一步。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他們能將未來的各種可能都細想一遍;每每遇見困難,實際上早已經料到,因此不慌不忙地從容應對,克服重重困難直至成功。而你要做的事,就是給自己一個計劃,一個能應對各種危機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