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青葉叫道:
“長生門主,你有沒有聽到水滴的聲音?”
“水滴的聲音?”
巫長生將掛在腰間的某個物件放在巫青葉的耳邊,笑著說道:
“是不是這個聲音?”
巫青葉在巫長生將他腰間的那個物件慢慢靠近放在自己耳朵的時候,不由發現這水滴聲越卻來越響,當這個物件貼近自己耳朵的時候,已經可以清晰地聽見水滴聲,看來正是這個東西裏麵發出的聲音。
巫青葉驚奇地問道:
“長生門主,你帶的這是什麼物件?”
巫長生笑了笑,說道:
“你應該聽說過‘銅壺滴漏’吧!”
巫青葉點了點頭。
銅壺滴漏,即漏壺。它是古代華夏國的一種測量時間的裝置,又稱刻漏或漏刻。
漏壺的發明時代尚無定論。傳說滴漏在黃帝時即已出現。
在周朝則已經有了漏壺。《周禮·夏官》有“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凡軍事縣(懸)壺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
“水守”是在壺旁備水﹐需要時往壺裏添加。
“火守”有兩方麵的意義﹐即夜間用火照明以觀察箭上的刻度﹐在冬天又要以火溫水﹐防止凍結。
而在春秋時期漏壺的使用已很普遍了。《史記》上曾記載司馬穰苴在軍中“立表下漏”以待莊賈﹐日中而賈違令不至﹐即被處死刑的事件。
早期的漏壺,都是銅製單隻泄水型壺﹐大小稍有不同。壺的形狀是圓筒﹐下有三足﹐在接近底部的側麵有小孔﹐安裝滴水管﹐壺上有提梁﹐梁中央有長方形的孔﹐用以扶箭直立。
單隻泄水型或受水型漏壺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但是水流速度與壺中水的多少有關﹐單隻漏壺隨著壺中水的減少﹐流水速度也在變慢。這樣﹐就直接影響到計時的穩定性和精確度。
後來人們想到在漏水壺上另加一隻漏水壺﹐用上麵流出的水來補充下麵壺的水量﹐就可以提高下麵壺流水的穩定性。但這種辦法隻適用於受水型漏壺﹐因此泄水型漏壺很快便被淘汰了。
發明增加補給壺的辦法之後﹐人們自然會想到﹐可以在補給壺之上再加補給壺﹐形成多級漏壺。
補給壺的使用大概始於西漢末東漢初。
東漢張衡已使用二堵即一隻漏壺和一隻補給壺﹐晉代出現了三隻一套的出水壺﹐唐初呂才設計了四隻一套的漏壺。
巫青葉用多刺蘆薈照了照巫長生手中的物件,這是個葫蘆狀的物件,伸手一摸,手上傳來的是金屬的冰冷感,於是巫青葉奇怪地問道:
“長生門主,你這個物件也是‘銅壺滴漏’嘛,怎麼和我看過的不一樣啊?”
的確,“銅壺滴漏”按它的名字看就知道它的樣子應該是個銅壺狀。
古時候的“銅壺滴漏”分為兩種,一種是“箭漏”,一種是“稱漏”。
所謂“箭漏”,就是通過水刻度來計量時間的漏壺。
“箭漏”又分兩種:
一種是觀測容器內的水漏泄減少情況來計量時間﹐叫作“沉箭漏”。
“沉箭漏”是在漏壺中插入一根標竿(稱為箭),箭下用一隻箭舟托著﹐浮在水麵上。水流出或流入壺中時﹐箭下沉或上升﹐藉以指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