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朋友(3 / 3)

初入工廠上班,對工廠的夥食我還不習慣,小芬就從廠外帶回一些涼菜之類的東西給我吃;工作上我更是有些難以適應,小芬就積極的不厭其煩的教我技術方法,有時還幫我完成工作任務,在她無微不至的幫助下,我慢慢的習慣了這裏的生活,一切也慢慢步入正軌。

教人學東西,對小芬來說隻是舉手之勞。更重要的是,小芬是我的道德榜樣。小芬是一個人品高尚、心胸寬闊,愛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人。

我和小芬前後共事多年,兩人性格反差大。我爭強好勝,她呢?與世無爭,於是,兩人之間就關於工作出現過許多爭執和矛盾,事後連我自己想起來都很不好意思,但小芬依在故我,用一顆真誠的心待人。

最為難得的是,小芬更注重在生活中、工作中的修行。在公司上班的那段時間,小芬主管部門工作時,曾遭受過來自各方麵的流言蜚語,甚至惡毒的人身攻擊,小芬壓根就不去理會那些事、那些人。我提醒給她時,她淡然一笑說:“隻有定力不夠的人才能聽到是非。”我堅信小芬是無辜的,因為我太了解小芬了。小芬是一個善良的人,隻不過有人想在“善良”二字上做文章,達到她們齷齪的目的而已。

那段時間,我的日子也很不好過,有意思的是,小芬似乎根本不聞自己的事一樣,反而開導我,隻有放下煩惱,才能心生清淨智慧。或許是這樣。我知道,我能熬過那段遭受羞辱的日子,與小芬對我的開導是分不開的。

我不能進入小芬的心靈世界,但我知道,她無時無刻都在提升自己、淨化自己。小芬相信一位學者說過的話,隻有生活才是修行的最高層次。

每當我去小芬家玩,在她家裏呆一會兒,聽一聽一些講師的講座,聽聽她的學習心得,似乎心靈就要純淨許多。小芬家裏的那種氛圍似乎將世間的一切醜陋都抹去了,呈現給我們眼前的就是一片祥和、美好與光明。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家中突然來電稱由於電線短路引起火災,三間瓦房燒成灰燼,接到電話的我一下子驚呆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當我把情況跟小芬說了以後,她二話不說就取了800元錢給我,讓我請20天假回家去探望一下家中的老父母。那一刻,我什麼話都說不出來,隻是緊緊地抓住了她的手,小芬囑咐我路上注意安全,到家後給她打個電話,我答應了。

處理完家裏的事,假期已到了,我打電話告訴小芬我到的時間,小芬說她會來接我。那幾天一直下雨,途中火車也不知什麼原因竟然晚點了兩個小時,終於到站了,我透過窗戶玻璃看到外麵下著大雨,有一個女孩正站在一顆樹下向這邊張望,雖然打著傘,但她的半邊衣服還是濕透了。那不是小芬嗎?我心裏一熱,第一個衝出了車門,小芬看到我,打著雨傘向我跑過來,我們倆誰都沒有說話,隻是緊緊地擁在一起,淚水和著雨水滾落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一起度過了許多美好的時光,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逛街一起吃飯。然而半年後,小芬卻辭職回家了,雖然,有太多的不情願她的離去,但這是她自己的選擇,我也隻有默默地在心裏為她祝福。離廠的那一天,我去送她,心裏有太多的話想對她說,但卻怎麼也說不出口,她依舊是微笑著安慰我要好好的工作、好好的學習……看著火車漸漸的遠去,我終於沒能控製自己的情緒,一個人蹲在站台上沉默了許久。我明白生活中的離別是自然的,而內心深處,我仍然非常害怕離別。每一次離開家門,在汽車開動的那一刻,回頭望著送行的父母、親人,總有無盡的感慨。終於明白,自己是一個非常害怕離別的人,總有一種牽掛和懷念,一分祈禱和祝福會在離別時瞬間產生。人的一生要經曆許多的風雨,要走過許多漫長而曲折的路,離別是無奈的,但隻有今天的離別才能擁有下一站的相聚。

盡管分開了,但我們仍然保持著聯係。每個星期都要打兩個電話。有一次,小芬告訴我她生病了,估計是多年的鼻炎又犯了,我要她注意休息爭取早日康複。

後來,由於工作越來越忙,我們之間也就暫時停止了聯係。偶爾的翻看相冊,使我又想起了小芬,我打電話問小芬的情況,接電話的是她的媽媽,她好久不出聲,最後哭著告訴我,小芬走了,是可怕的鼻炎癌奪走了她的生命。那一刻,我傻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那樣昏昏沉沉的呆在宿舍裏睡了兩天。

緣於心靈,有一種人令人祟高,有一種人使人卑微。祟高的人催人奮進,卑微的人使人萎靡和墮落。小芬當是前一種人。淨空法師說:“人生短暫,一如輕煙與飛霧。有的人追求愛欲榮華,過著愚癡煩惱的生活,有的人斷欲知足,過著心淨清涼的日子,祟高與卑微,全在感情的一念取舍。”。

直到現在,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小芬,記得那個在雨中苦苦等待我兩個多小時的好妹妹。有人說:“認識一個人可能隻需一分鍾,而忘記一個人卻要用盡一生的時間,而小芬就是那個讓我一生都忘不了的朋友。”。

在鬆崗那段困苦的日子裏,我結識了許多來自四麵八方的朋友,他們大多走出了鬆崗,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可是隨著歲月的流失,我大概忘記了,偶爾走在街上遇見還張冠李戴好一陣,也對不上號。隻是曾經接濟過我這個窮鬼的小謝、阿娟和幫助過我的小芬,我卻永遠記在了心裏。我不知道該怎樣感謝他們,隻好將這種情感融入文字,爭取多寫一些使讀者受益的東西,能讓讀者認可的東西。隻有這樣,對我才是一種安慰,也算是對社會的一種回報吧。因為我得到的越多,就感覺付出得太少。

走出鬆崗,有時還想回去看一看,可是每每路過時,我卻止步了。我還是喜歡記憶中的鬆崗,想念中的朋友。每當我回到老家,一些親戚鄰居就央求我把他們的孩子帶出去,我真不知道該不該答應或拒絕,但我通常都會給他們講述我在鬆崗的故事。我想告訴他們的是:混在深圳是多麼地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