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貴族精神的優良品質——德布天下的浩然之氣(2)(2 / 3)

第5節 榮譽高於生命——從不屈服的氣節

榮譽經常被人誤解,以為榮譽就是要有麵子,就是要在人前風光等等。其實,真正的榮譽感是一種不屈的尊嚴。那些被誤解的“榮譽”隻是“虛榮”的體現罷了。也許有些人認為,生命才是最寶貴的,用生命來換取榮譽是件非常愚蠢的行為。誠然,如果隻是為了麵上的虛榮而拋卻生命的確是愚蠢至極。但如果維護榮譽是因為氣節,便是死得其所。

當你的國家被外敵侵略時你是選擇苟且偷生還是奮起反抗?也許苟且偷生能換來一時的平安,而奮起反抗則可能立刻被無情的殺害。兩者之間,看似隻是生與死的抉擇,實際上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人對於國家榮譽、民族榮譽、個人榮譽的選擇。選擇前者雖然能挽救自己的生命,但卻失去了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榮譽和氣節。正因為這樣,才有文天祥那句傳誦千古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貴族的精神,就是毫無疑問地選擇後者。因為貴族是一個視榮譽重於生命的階層,這也是他們勇敢精神的源泉。他們認為自己的血液是高貴的,絕不容許低三下四的行為玷汙自己高貴的血液。因為重視榮譽,所以他們在遇到危險時往往敢於承擔,即便付出寶貴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英國的威靈頓將軍,在滑鐵盧同拿破侖進行決戰時,為了在第一時間得知戰場形勢,他冒著炮火在前線觀察敵情,他的參謀多次勸他撤下去,可威靈頓巋然不動。參謀隻好問他萬一陣亡了有什麼遺言,威靈頓頭也不回地說:“告訴他們,我的遺言就是像我一樣站在這裏。”

在中國,其實也有這樣的人物。用我們自己的話說,用榮譽捍衛尊嚴,那叫氣節。貴族精神就是氣節高尚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其實很多人都具有貴族精神而不自知。中國的曆史上,從不缺乏為民族獨立而獻出生命的人。貴族用榮譽感展現氣節一方麵體現了對於國家和民族的大義,而另一方麵,也體現了對自身的榮譽與不屈的氣節。

烏江之戰非常典型地說明了項羽本身的價值取向。項羽來到烏江邊上的時候,實際上他是可以逃走的,因為那時烏江上停著一艘小船,烏江亭長正在等他。烏江亭長見到項羽就說了,大王您趕緊上船,我帶您過江,現在整個烏江之上隻有我這一條小船,漢軍肯定追不上您,咱們過去之後,再想辦法東山再起。但是項羽謝絕了他的好意,僅僅是請他把自己寶貴的戰馬渡過了江,自己則帶領身邊的十幾名親兵,重新殺回漢軍陣營。項羽實際上是選擇戰死這種方式,來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所以這場寡不敵眾的戰爭最後就打得風雲變色,氣壯山河,項羽一個人徒手殺死了數百名漢軍,最後因為身受重傷,幹脆自刎而死。

後世有人經常感歎說項羽為什麼不乘船而逃,如果他當真那麼做就不是項羽了,因為他是真正的貴族。所以他習慣於貴族式的思維方式,榮譽對他來說便重於一切,若是失去了榮譽,便連做人最後的骨氣也消失殆盡了。也許有人會說,大丈夫應該能屈能伸,但這便是“站著死與跪著生”之間的選擇。貴族自有自己的行為底線,若是超過了那條底線,生命便是“輕如鴻毛”。人若是連骨氣都散失了,那便隻是具行屍走肉罷了。

貴族重視榮譽、重視氣節不僅隻表現在擁有真實的權力的封建王朝。西方貴族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除了一些曆史因素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便是貴族精神的傳承。現代的英國皇室,也許並不像古代那樣大權在握,更多的時候隻起著一些象征的作用。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貴族精神的延續。

英國的威廉王子和哈裏王子,毫無疑問,是貴族。

英國皇室把他們送到陸軍軍官學校去進行學習。畢業後,哈裏王子還被派到阿富汗前線,做一名機槍手。英國皇室知道哈裏王子身份的高貴,也知道前線的危險。但是他們公認,為國家奉獻自己、承擔風險是貴族的本職,更是貴族的榮譽。哈裏王子接受采訪時說:“我們現代的皇室成員都是社會的一員,我們並非單靠國民來養活,也一定要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我們皇室成員的骨氣,如果我在戰爭中有何意外,也是理所當然。”

新時代的貴族延續著其祖先的光輝,雖然不再統治國家,卻沒有失去他們的榮譽感和自尊心。他們不願被人們嘲笑為國家與社會的“寄生蟲”,勢必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身的價值。現在社會有很多人都想模仿貴族,抑或者將自己以新貴族自居。但他們隻能模仿貴族的生活方式或者派頭,因為這樣能夠極大的滿足自己的麵子,自以為成就十足。但是,進入上流社會並不難,隻要你有足夠的金錢;但真正融入上流社會卻並非易事,真正的貴族是要擁有高尚的貴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