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從貴族時尚到貴族精神——讓精神富裕起來的時代已經到來(2)(3 / 3)

二十年前的夏天,潘老師曾在瑞士日內瓦教過一個瑞士女孩Angelina學習中文。Angelina在英國倫敦讀大學,暑假返回日內瓦與家人團聚。相識一段時間之後,潘老師開始有些不解,這樣一個端莊貴氣、禮數周全的女孩,為何在日常花銷上如此謹慎,節儉的甚至有些過分?難道因為她仍舊是個學生?

一個周末,潘老師和她的十幾位朋友應邀去參加她的家庭Party。她優雅地候在宅院門口迎接客人,身後那棟略帶古堡風格的三層小別墅,在十幾畝修葺整齊的綠地的映襯下顯得有些矮小和老舊。連接這座普通民宅與遠處高速公路的是一條彎曲而漫長的柏油馬路,它隔開了城市的喧囂與鄉村的寧靜,也連接著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

進入“古堡”,潘老師一眼就能看到樓梯間和過道的牆麵上滿滿地掛著各種服飾和人物儀態的老舊圖樣。她告訴潘老師,這些圖樣是她祖母的祖母傳下來的,是她們言談舉止的禮儀規範。從她咿呀學語時,這些圖樣是她的啟蒙讀物,她的母親就是她的第一位啟蒙老師。而她母親則從她外婆那裏學會了這些“規矩”,將來她也會把這些東西繼續傳授給她的孩子。潘老師問她,圖上的很多服飾早都過時了,這樣世代相傳有什麼意義呢?“氣質”,她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外在的東西永遠都是變化的,再流行的東西也會有過時的那一天,唯有氣質來自於數代的積澱和修煉,曆久彌新。”後來,潘老師才知道,她出身英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歲月的變遷讓他們失去了原有的財富與社會地位,但那種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依舊令人動心。

在曆史中,貴族高貴優雅的氣質總是伴隨著外在的東西,比如:古堡、華麗的服飾、豪華的馬車、眾多的傭人等等。為此,人們很容易就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這些才是高貴、優雅的象征。而想要擁有這些的前提便是龐大的權力和豐厚的金錢,所以不少人在獲得權力與金錢後也想模仿貴族派頭,從而滿足內心強烈的虛榮心。

但這個實例告訴我們。貴族的優雅氣質就算失去了高級的社會地位和雄厚的財力,依然可以從他們身上感染到與之接觸的人。這是因為貴族的優雅氣質是通過上千年的曆史文化沉澱和無數代貴族血液的傳承才體現出來的。當然,這並不是說隻要擁有貴族血統,就一定擁有優雅的氣質。生活環境的熏陶、思想的教育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而那些所謂的名牌,隻是在為你包上一層薄薄的金箔。遠看華麗奪目,近看就原形畢露了。

貴族的優雅氣質是由內而外散發的非凡氣息。一個真正的貴族,即便沒有錦衣玉食的襯托,生活簡樸,也能通過端莊的形象、禮貌的談吐等一係列日常的行為舉止傳遞給人優雅的印象。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便是貴族式的良好教育,看到的也是家人端莊典雅的行為方式。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是由人的思想和情操所決定的,而思想和情操卻又是通過長期的教育與模仿,潛移默化般刻進他們的腦海裏才能達到的境界。所以說,貴族優雅的氣質並非用金錢、權力這些身外之物可以偽裝,而是內心的升華才能呈現在世人麵前的感覺,即內心的優雅才是真正的優雅。

第6節 掌握禮儀並非教養的全部——懂得尊重才是其真諦

隨著曆史的演變,十六至十七世紀的中世紀晚期,西方血統貴族的傳統被打破了。大批貴族遷往城市,在文藝複興的影響之下,慢慢融入近代的文明進程,教養開始代替血統,成為貴族的重要標誌。

時下,“貴族風尚”儼然成為中國富人們的新寵,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讓自己或者子女變得“高貴”起來。於是,他們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貴族禮儀、接受高級文化藝術的熏陶、出入各種高級的交誼舞會等等。他們認為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擁有貴族的派頭,看上去彬彬有禮,涵養十足。

誠然,學習那些禮儀並非難事,也的確有不少人能夠做到;增加文化教養也能通過不斷的努力而達到目的。但這些就是真的能夠培養出一個包含貴族教養的“上流人士”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良好的社交禮儀和文化素質隻是最為基礎的支撐,而懂得尊重他人才是最為重要的條件。我們都很清楚,許多人把尊重他人的含義一分為二。在那些高檔的餐廳裏,或是在名流聚集的舞會上,抑或者是麵對地位較高的人時,他們都能展現出禮貌十足的涵養,即對人特別客氣、謙和溫順、笑容可掬等等。但在麵對那些社會的弱勢群體時,那種文化素質和禮節卻消失得無影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