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吉夫教授說:
如果說安靜也是一種素質,準會嚇人一跳。但是,仔細想想,安靜還真就是一種素質,不但是個人素質,還是國民素質,而且還是一種文明、一種現代的國民素質呢。
說一些人是話癆,也許過於刻薄,但我們確是不分場合地說,是喊、是嚷、是叫、是鬧哄。在飯店酒樓,常常會碰到一些大呼大叫的朋友,他們放肆地、可著嗓門兒地喊叫;暢意地、無所顧忌地大笑。勸酒、講段子、男男女女,好像要把飯店搞成幾個人的狂歡節。但是,其他食客呢?不論願意與否,他們隻能忍受這些令人心煩的嗓音。
車站、碼頭、公共汽車、火車上的情況也差不多,每天每天都能碰到那些大嗓門兒的人們。手機也不斷地接、不斷地打;辦公、下指令、談生意、講笑話、調情;此起彼伏,仿佛這世界隻屬於他一個人似的。
由此看來,中國人還真需要接受靜語訓練。
常言道,深水流去慢,貴人話語遲。意思是說,有修為的人說起話來十分和緩,這裏麵的“遲”是和緩的意思。
孔夫子的學問是仁學,司馬牛當年曾經向孔夫子問什麼是仁,老夫子告訴他說:“仁者,其言也訒。”意思就是說,仁者是說話和緩的人。所謂“訒”,指的是說話時有所忍而不易發的感覺。
著名學者歐陽說:有理不在言高,有理也不在語快,言語和緩能輕鬆製勝,“急驚風”律師不就大敗於洛克菲勒和和氣氣的三言兩語之下嗎?經驗也證明,人說話太快或聲音過高往往都是底氣不足的表現。也就像人走夜路,心裏麵怕鬼,遂大聲吹起口哨。
為著養成言語和緩的習慣,每當要說話時,特別是與人論辯乃至爭辯時,便有意識地加重有所忍而不易發的感覺;你也可以找定一個說話和緩的偶像——比如曾國藩,學著像他那樣說話;你還可以模仿接受記者的即興采訪,沒有底稿,臨時發揮。
當然,每個人說話的聲音都是不同的,有的會很優美動聽,有的卻就不敢恭維了。一般大家都會覺得聲音和相貌一樣是天生而無法改變的,當然,要讓沙啞的"公鴨嗓"變成銀鈴般清脆固然不太可能,但是隻要經過努力,是可以使自己的聲音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改善,變得更加舒服悅耳的。
主要應該注意的是說話時的語氣和語速,語氣要和緩,聲調要有抑揚頓挫,速度不應太快或太慢,吐字要清晰,同時麵部表情也應該協調,(有感情的朗讀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開始刻意去做也許會很別扭,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一定會有驚喜的.不信可以錄下來自己聽聽看。聲音是有魔力的哦,美妙的嗓音會讓更多的人喜歡你,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試試。
還有些方法能幫助你調整自己的聲音,使之變得很性感,甚至能讓你在打電話時都充滿了魅力。
(1)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