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謊的人,不可能永遠從謊言中撈到好處。謊言一旦被識破,倒黴的還是說謊者自己。人人皆知的童話故事《狼來了》在這一點上可給人以啟示:當人們兩次被牧羊孩子騙上山後,便再也不相信他的呼救了。當狼真的來了時,牧羊孩子隻能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現實生活也是如此。一個人不是為掩飾自己的錯誤而說謊嗎?結果不但原來的過錯要受到懲處,為掩飾錯誤而說謊的行為也要受到懲處。一個人不是為損人利己而說謊嗎?謊言一旦“露餡”,一個人醜行就會“曝光”,結果必然損人又害己。一個人不是為自我吹噓而說謊嗎?當人家了解了真情後,“吹牛皮”、“靠不住”等“桂冠”就會落在他的頭上……
謊言,使人失去人格,使人失去信用,因此也使人失去同誌,失去朋友,甚至連親人也會對他抱有防範之心。謊言,還可以把人推向犯罪的深淵。有的犯罪分子,就是從說謊開始,一步步墮入了鐵窗之中。謊言坑人害己,危害可謂大矣。人們在為人處世中應當時時切記:莫說謊言!
而堅持說真話的人,永遠為人們所敬仰。
富蘭克林說過:“老實人,敢講真話的人,歸根到底,於人有利,於自己也不吃虧。”是的,講真話既有益於他人,也有益於自己。
講真話可幫助自己跨越人生旅途上的坎坷,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是因為,講真話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別人信任自己,才會支持自己、幫助自己,才會與自己團結合作,攜手共事。可見,講真話是完善人生所不可缺少的條件。莫說謊言,應該成為每個人的人生座右銘。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生活中有些“謊言”則是正當的,有時甚至是必要的。比如:客人因怕影響主人的休息而托故告辭,醫生向某些絕症患者隱瞞診斷結果,親友對烈士家屬暫時隱瞞烈士犧牲的消息等。有一句關於敵我交戰施用計謀的俗話,叫做“兵不厭詐”,詐本身不可能是真實的,在談判桌上的數字保密和各種促進成功的策略等出自善意、出於正義的“謊言”,不應稱之為“謊言”,更不應將此與前麵談到的說謊行為相提並論,應當說,這是生活中、工作中、事業中處理問題的靈活方式。
孔子曾經倡導“言必信”,即說話一定要信實,要有根據。在當今社會中,人們仍然有必要將“言必信”作為一條準則來遵循,以坦誠無私的胸懷待人接物,實事求是講真話,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和自覺做到:永遠講真話,不說謊話!
這也是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所遵守的一貫準則。
道德盆地不可居
雪花雖輕,卻能覆蓋了大地;細塵無聲,也會染舊了山川。官德不正,不但會帶壞了一班人馬,眾生之心地也會為之蒙塵。
任何一種製度,到底還是人為的。領導人本身端正,思想純正,行為中正,就是一個良好政治的開端,用不著嚴厲的法令,社會風氣自然會隨著轉化而歸於端正。如果本身不正,僅以下達命令來要求別人,結果是沒有用的。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過去被我們奉為圭臬。於是樹榜樣成為重要的工作方法。問題是,我們太熱衷於樹典型,找榜樣,而忽視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榜樣,尤其是領導。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人一輩子有多少轟轟烈烈的事情?細事做精,易事做成,長期堅持,不就成為榜樣了嗎?就如同雪花,從空中輕輕飄落,誰也沒看中一片雪花的分量,可它就這麼不知疲倦地積累,正是這悄無聲息的積累,才覆蓋了大地,也正是在這悄無聲息中,雪花改變了環境,世界換上了新裝,麥苗、樹木、大地受到了滋潤和熏陶。
我們不否定榜樣的力量,我們更提倡從我做起。你是單位的領導和領頭雁,你縱有蘇秦的舌辯之才,縱有孔明的學富,但就是口惠而實不至,說到做不到,“台上反腐敗,台下搞腐敗”,群眾會服氣嗎?‘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假如你不受賄,還有行賄的嗎?“會上你說人,會下人說你”,你能把一個單位領導好嗎?季康子問政於孔子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勸他,你是一個當官的,別今天宰七個明天殺八個的,你先管好自己,“子欲善,而民善矣”。領導者的品行就像風,而下屬則是草,無論領導者的品行如何,下屬都會隨著領導者擺動。因此,領導者必須要十分注意自己的教化影響。
唐代裴矩一生侍奉三個王朝七個主子,在隋煬帝手下,他逢迎巴結,推波助瀾,是個壞官;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手下,卻成了敢於直諫的賢臣。這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跟著好人行善事。
榜樣的力量無窮,但榜樣首先就是你自己。榜樣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言教很重要,但身教勝於言教。假如你是一個家長,你要求孩子早起,你卻“太陽曬屁股”;你要求孩子不虛度光陰,你卻打麻將、下舞廳;你要求孩子博覽群書,你卻把書束之高閣;你要求孩子誠實守信,你卻謊話連篇。那你在孩子心目中是什麼位置?你的教育效果又能好到哪裏去?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因道德問題導致滅家滅國喪身的事例。比如說商紂王以酒色喪邦。據《史記·殷本紀》載:他“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裏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之實鹿台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飲。”紂王雖然控製著國家所有的暴力機關,但失德終究導致了失敗。他的庶兄微子分析的較為精辟:我們的國王沉湎於酒色之中,敗壞了祖宗的優良傳統,殷國無論大小官員都為非作歹,百官不遵守法典,對那些犯罪的不加逮捕和懲罰,人民受不了這些壓迫,將要起來反抗,成為我們的仇敵,我們的國家就要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