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分析各種因素,領導者因道德問題導致不能領導,主要有這樣幾種原因:
首先,一個沒有道德或違反道德的領導者,在其下屬犯同樣的錯誤時,必然無力去糾正。也正因為如此,在大貪汙犯的手下工作的,肯定有一群小貪汙犯;在一個用暴力搶奪別人財物的惡霸手下,必然有一群像他一樣貪得無厭的打手。中國有句俗語“上梁不正下梁歪”就道破了其中的奧秘。長期這樣下去,這樣的領導者,一定會激起被領導者的普遍反抗。商紂、夏桀的曆史就證明了這點。而在法製社會,這樣的領導者必然會受到有關法規的嚴懲。
其次,一個沒有道德的領導者,必然是有權無威,很難取得被領導者的支持與信任。這種情形,在比較注重道德的中國尤其如此。在被稱為帝王為政之學的《六韜》、《三略》中,有這樣的治世警句:“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禮,不可無一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再有,一個違反道德的人,必然會被某些人所利用,最後導致領導者不能領導。我們常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就是這種狀況的形象體現。一個受賄的人必然會給行賄者在辦某些事上開綠燈,喪失應有的原則;一個貪色的領導者,有些人會送去美色或以色相要挾,最終會導致一個組織內烏煙瘴氣。現在中國審結的一些貪汙案,有的貪官在上刑場時悔恨地說:“是錢害了自己。”他一旦陷於行賄者設計的陷阱中,就不可能自拔——他不想收賄賂,但仍有人送來,若想罷手必然會有人以揭發相威脅,最終不得不下水成其俘虜,最後以身敗名裂告終。
當一個領導者的另一種示範在於自己循規導矩、瞻前顧後,掉片樹葉怕砸頭,你能要求別人這也改革那也突破嗎?你自己好大喜功、弄虛作假,熱衷於“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你還能要求別人認認真真,丁是丁卯是卯嗎?不要天天一副祖師爺的樣子,不要教育別人口若懸河,真理就應該簡約,措施就應該實在,關鍵看行動,關鍵在自己。要求別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首先自己禁止;要求別人愛崗敬業,自己首先勤奮忘食;要求別人互相理解,團結友愛,自己首先與其他單位和睦相處,配合協作;要求別人不占便宜,自己就要公正無私。正是“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率先垂範,以身作則,管好自己。正如孔子所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長期堅持,勢必轉化為領導者的美德。這美德就是‘其身正,不令而行”,那麼,這樣的領導就會當得既輕鬆又受下屬愛戴,風氣也自然淳正起來。
與人絕交不出惡聲
與人絕交,三緘其口,不出惡聲,也是一種美德。一個人如果沒有深厚的道德修養,這種美德是堅守不住的。
友誼破裂,同事關係鬧僵,熟人拌嘴,兩個人之間矛盾陡生,一時間形同陌路,從此水火不容,於是就有了絕交之說。常看見有絕交者們大吵大罵,甚至拳腳相向,發誓老死不相往來。不免要問何必呢?然而不愉快的事情總是發生了,總得要有個結果,為了不發生更可怕的後果,好聚好散可是最理想和實際的。俗話說‘君子絕交,不出惡言’、“君子絕交無惡語”,這是人們應當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