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成保持了午睡的習慣,他躺在床上想起了古人說過的話:人之所以有憂患,在於不知道自己的缺點;人之所以品行美,在於喜歡聽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人之所以尊貴,在於明理好義;人之所以被他人尊重,常常尊重他人,對他人關愛包容。如果被人鄙棄,則就是這個人寡廉鮮恥了。
即便不見親家的麵,國有成站在那震的角度思考,覺得那震有他自己苦衷,隻要他誠心對待玉蘭,不見就不見吧,傳統就是這樣,二房不如正房尊貴,二房去世以後不能像正房一樣和男人合葬,二房……還有很多不能與正房相比的方麵。
國有成歎息了一口氣,既然把玉蘭結婚的消息告訴了大家,既然答應了那震的結婚請求,就得把事情辦圓滿了。
用言語譏諷人,是災禍的開始;用度量包容人,是積福的要術;用勢力壓人,招術總會用盡;用實際行動感化他人,古人的德行才能得以彰顯。這件事情就這麼著吧,隻要風風光光地把玉蘭嫁出去,了此心願,作為玉蘭的父親,他也就心滿意足了。
世間的事情哪有那麼多的完美,人的一生無法把每件事情都處理的盡善盡美,但求可以完成事情就行,使出全力,盡到自己做家長的責任。人也不是萬能的,堪受擔當應該承擔的責任,不退縮,不消沉就行。
從翰林院辭官以後,國有成想不通事情的時候,常常用古人的話“教育”自己,雖說他在教書育人,但他覺得自己的心性與脾氣還應該更好地與古之君子相近。越是相近,就越覺得古人智慧的偉大,自己與古人相比的渺小。
比如這件事,他就用古代君子的大義說服了自己,他想下午睡醒之後,再把他想通的話告訴給妻子和女兒。
想著,想著,他沉沉地睡去。
初秋的天氣雖說還有蟬鳴,倒是已經不熱,上了年紀的人開始穿起夾袍,玉蘭結婚那天,國有成放了學堂三天假,並讓孩子在結婚當天吃上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宴席。
謙德學堂的孩子們知書達理,不但沒有吵鬧,其中五六位學生還迎送客人,跑前跑後,國有成看在眼裏喜在心裏,但他還是讓這些幹活的孩子們隻管吃席就行,孩子們仍就做著手頭的工作,這個桌上沒了瓜子,那個桌上少了糖果,還有兩個孩子就在國有成身邊,以免先生有事的時候, 隨時去做事情。
大女兒玉梅也在家待了。國有成清楚地記著,玉梅來的那晚,和張卿雲整個說了一晚上的話,然後張卿雲告訴國有成,玉梅在婆婆家受到欺負,整天幹著幹那不說,還時常受到她的婆婆的嗬斥。
玉梅沒讓母親看婆婆虐待她的“罪證”,她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都是婆婆捏的、掐的,她如果告訴了母親,依著母親的性格,非要到婆婆家裏大鬧一通的。
玉梅在婆婆家倒還可以吃飽飯,就是婆婆內心敏感多疑,對人有著強烈的控製欲,如果心頭稍有不順,就會拿玉梅撒氣。玉梅平時上街買菜都要向婆婆告假,即便是這次親妹妹結婚,婆婆還想隻給與玉梅一天的假,玉梅流著眼淚向婆婆爭取了,才有了三天回娘家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