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四戰之地,冀州袁紹,南陽袁術,平原公孫瓚,兗州曹操無不對其垂涎三尺。
徐州之主陶謙,字恭祖,丹陽人。因剿黃巾賊有功,被先帝禦封為徐州牧。此方已經年過六旬,其子雖舉為孝廉,不過是庸碌之輩。
陶謙雖強,此時的二袁、曹操與公孫瓚又豈是黃巾賊之流,沒辦法,陶謙隻好求救同時皇室宗親的劉備和天下名士孔融。
一者劉備,同是皇室宗親,想必不願意看到自己兵敗丟失祖業城池;二者孔融,因孔融讓梨而名滿天下,素有謙讓的良好名聲。
劉孔二人果然不負陶謙所托,劉備帥關張二將,兵士一兩千前來,被陶謙迎進徐州城去,孔融帶甲士三萬,將多兵強,陶謙懼怕驅除敵人之後孔融圖謀徐州,故而隻要孔融將軍隊屯在小沛,答應糧餉供給。
曹操按照荀彧的建議,一是上表天子,而是交好二袁與公孫瓚,都收到了回複,說是不會與曹操為敵,並且願意以精兵相助曹操報父仇。既然如此,曹操留曹培、樂金留守兗州府,自己帶五萬精銳,撲向徐州,屯兵於徐州之東側,連營數十裏,好生威武。
袁紹小時曾和曹操交好,可謂發小,發兵助曹,可以理解,但袁術與公孫瓚素來沒什麼交情,不知道為什麼也要發兵。
同時,袁紹,袁術和公孫瓚三人,也收到了陶謙老兒的求助信,袁紹、袁術二兄弟,兵多將廣,並不吝嗇,都說會派兵相助,請公子放心回去。
到公孫瓚一處時,本不願發兵,說是兵力不足,要留作征討黃巾餘黨所用,後是陶謙公子機靈,知道公孫瓚素來以劉備交好,道出劉備已經領兵前去助陣,這才派趙雲領兵一千,前去相助劉玄德,讓趙雲聽其差遣,救不救陶謙,按劉備意見就是,豈不料,趙雲此一去就被劉備感化,有來無回。
袁紹、袁紹二人,知道,這曹操此時領了兗州牧之後,是兵強馬壯,戰士極為英勇,此次去報複仇,不能阻撓,以免接下仇怨,引火燒身,但是也不能讓曹操一個人搶了諾大個徐州去,正好接到陶謙求救,不如先發兵,坐岸上觀。
袁紹以文醜我主帥,領兵五萬,屯在徐州之北,依山而建大營,也有幾十裏之長,看上去,旌旗飄飄,不亞於曹操大營。袁紹大小就知道,曹操數多詭計,必須以文醜這樣有勇氣有謀略的上將,才能和之匹敵,其他人若去,無疑是以卵擊石,自尋死路而已。
袁術以吳景為主帥,領兵三萬,屯於徐州之南,順水而建大營,遠遠望去,也是錦旗招展,很是威風,但吳景並不善征戰,隻是一個守城將軍而已,所立之營盤,比起曹操和文醜的來,差的很遠。
陶謙老兒,愚昧之極,以為二袁也是前來相救的,和孔融一樣,軍餉依然供給無誤。徐州富庶,要不然怎經得起他這般折騰。孔融不愧為天下名士,一眼就看出二袁派兵前來的用意,以這麼多的軍隊來助徐州,實乃是為圖謀徐州,於是派遣使者前去覲見陶謙。
孔融使者見到陶謙時說:“公聞言:‘代漢者,當塗高也’,有何感想?”
陶謙不以為然,說這隻不過是民間流傳的讖言而已,不足為信。
使者又說,:“你不信,沒有關係,但袁紹與袁術二人,同父兄弟,皆是四世三公,名聲顯赫,特別是那袁術,袁公路將軍,他難道就不會把公路理解成‘當塗高’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