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務必尋求高人指點(1 / 1)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卦一·乾)

張良是條“飛龍”,但若無“大人”(高人)指點,也難有成就。他在一座古橋上遇見黃石公,黃石公親傳他兵法,張良便一飛衝天。

【案例】

據《史記》記載,張良刺殺秦始皇未遂後,隱藏在下邳(作者注:這也是“潛龍勿用”)。有一天他從一座橋上過,一個老人(黃石公)走到他麵前把鞋扔到橋下,讓他去撿。張良吃驚不小,想打這老人,又見這人很老了,終於忍住,去橋下撿起鞋來拿到橋上。老人又很過分地讓張良為他穿鞋,張良默默照做了。老人大笑而去,一會兒回來,誇他“孺子可教”,命他五天後大清早在橋上等。張良五天後一去,見老人早在橋上了。老人大怒,讓他過五天再來。過五天張良又遲到了,老人又怒,約他再過五天來。過了五天,張良半夜趕往,終於趕在了老人的前麵。老人見他先到,高興了,於是傳了他一部《太公兵法》。張良就因為這次奇遇,成為後來漢高祖劉邦的首席軍師與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

【易理】

1.千裏馬要找伯樂才會身價百倍;飛龍要見大人才會一飛衝天。

2.哪怕是飛龍,也要求利。要順天而行,不能逆天。

【易理應用】

1.飛龍怎樣見大人?

飛龍再大,也大不過大人。所以飛龍應該在大人的麵前謙虛受教,千萬不可自高自大。所謂飛龍在“飛”,是說他能自由飛翔;而所謂大人的“大”,是說他充盈宇宙,浩大無匹。龍怎麼飛也飛不出天,所以當尊大人為師。大人沒有飛龍依然是大人,飛龍沒有大人卻不能飛起。

所以飛龍見了大人要謙虛。正如孔子見老子,劉備見諸葛亮,張良見黃石公,必須禮待對方,師事之。

其實以大人之大,是無所不知的,孔子見老子之前,老子已知孔子為“聖人”;劉備見諸葛亮之前,諸葛亮已知劉備為誌在四方“劉皇叔”;張良見黃石公之前,黃石公已知張良為“刺秦少年”,何等抱負!

所以很多時候是大人先來找飛龍,傳以絕學,以助天行道。正如《史記》所載,是黃石公先來找張良的,在橋上等他。

所以飛龍要學會等,因為我們生命中的貴人也在等我們出現。要會“忍”,更要“等”!

我們在做潛龍時,要忍;要再做飛龍,要等。

等到大人與飛龍相會之日,自然有奇遇。當然還有個考驗的過程,黃石公一共試了張良三次:

一試張良:讓他撿鞋穿鞋。這是在試張良是否能忍住少年人常有的浮躁之氣,同時也在試張良是否有敬老的善心。有此善心,便可以做天下事。

二試張良:橋頭等待。這是在試張良是否會如約而至。如果來了,說明張良確實有慧眼認出眼前的老人就是他命中的貴人。

三試張良:一次比一次早。這是在試張良是否是有心人,隻有有心人才會幹大事。同時也在試張良的堅忍程度,老人故意讓張良一次次遲到,一次次挨罵,才可能使張良在第三次起得特早,處於一種完全的等待狀態,這時傳給他兵書,便可領會。

張良經住了黃石公的三次考驗,所以他成功了。

2.飛龍如何求利?

當初張良刺殺秦始皇,雖是順應民心,但從氣勢與能力上講,處於不利條件。他果然“誤中副車”,失手遠遁,說明整個過程非常不利,飛龍不能飛起。而自從遇見黃石公後,張良順天而行,通過自己的江湖身份(刺客中的隱者)結識了同樣身份的項伯,再依次結識項羽、陳涉與劉邦,最後三挑一跟隨了劉邦,打遍天下無敵手,何等順暢。

這就是求利的結果。順天者天必順之。

張良當初直接刺秦的希望等於零,就算刺秦成功也不會贏得天下,因為當時他毫無勢力。隻有張良依附劉邦,二人強強聯手,才有了後來的漢朝江山。在這過程中,多種力量相生相克,非常微妙。

A情況:張良克秦始皇一不可能

B情況:秦始皇病死後,項羽克秦二世,劉邦張良克項羽可能

實際上B情況實現了A情況,隻不過中間多了三個重要環節。張良不能直接殺死秦始皇,但可以間接摧毀秦王朝。任何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必須要像張良一樣多走彎路,並且要因勢利導,順天而行,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