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以為2(2 / 2)

9.我以為我應該對每一個遭遇不幸的人都報以同情。

因為他們都受到了傷害。

殊不知隻有無辜遭受天災的人才值得同情,那些作死的人和不敢反抗的人永遠不值得同情。

10.我以為世界平等方為真理。

因為我們不是一直都在說要平等嗎?

殊不知平等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平等亦是不可能的。

試想,每個人追求金錢權利不就是在追求不平等嗎?但絕對不平等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讓那些甘為平庸的連一點金錢權利也無法獲得那他們就會感到饑餓,就會造反。

11.我以為權利隻是在某些人那些人亂用。

因為在我看來害群之馬隻是極個別。

殊不知害群之馬往往是大多數,他們濫用職權,謀取私利。或者用職權幫助他人,但在幫助的同時已經違法踐踏了規則。

例如一個培訓機構的集體食堂,本來應該集體打飯,結果有來幾個故意來得早的說了幾句好話他們就幫忙打飯了。這時有旁人看見也想打飯,他們便說不行沒到時間,因為他們隻是想悄悄的踐踏一下規則。當這個沒有遂願的人提出異議,打飯的人反而硬氣十足的要求對峙(當然無法對峙,就像分贓的)。

權利這種東西,隻要有,任何人都可能想濫用,隻是濫用程度的深淺。所以人人都想擁有權利,因為可以給自己帶來掌控的快感。

12.我一直以為司馬衷是傻子。

因為他竟然能在因為鬧饑荒而讓百姓沒有糧食吃的時候說出“何不食肉糜”這樣聽起來很可笑的話。

殊不知那是因為富裕限製了他的想象力,當一國之君無法感知民間疾苦的時候,國家不滅亡還更待何時呢?

從朱元璋的例子可以看出來除非活不下去誰也不會造反,因為造反一旦失敗就要殺頭或者滅族,所以能造反的多是沒有生路的。

或是被猜忌的臣子或是經常填不飽肚子的貧苦百姓。

反不反都是死路一條,為什麼不反呢?畢竟造反成功還不會死呢?

14.我以為以德報怨不合理的存在一定合理。

畢竟是孔聖人說的,再不合理的也是對的。

殊不知這話雖然是孔聖人說的,但是後麵的話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的全句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抱怨。”

由此看來對這句話進行斷章取義的人,一定是這麼想的:“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對,好問題。答案就是以怨報德,因為與其以牙還牙不如欺善怕惡。”

孔聖人如若九泉之下得知自己的話被人斷章取義,定然氣的從棺材板裏蹦出來。

但聖人的話也不一定全對,畢竟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不可能不犯錯,最多隻會少犯錯。做人做事該如何做,聽取別人的意見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有自己的獨立思維,分辨是非。

13.我以為窮養兒子是真理。

因為它能流傳這麼久一定有其合理性,最重要的是這個辦法省錢。

殊不知這個方法下教導的基本是父母性格的複製品,在性格老實內向的父母教導下會教導出愚善、內向、自卑的孩子;在做事不擇手段的父母教導下則會……

前者到了社會上就是隻會下死苦的老好人,後者就成了無惡不作的罪犯。他們的唯一共同點就是謀利,隻是方式不同罷了——自己養活自己/劫掠他人來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