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封賞】(2 / 2)

而楊庸有秀才的功名,朝廷討論賞罰時,禮部認為楊庸該授同進士出身,先外放州府,也算為朝廷儲備人才。兵部因為劉韐的力薦,又想讓楊庸統兵鎮禦一方,雙方就楊庸該從文還是該從武爭論起來。趙佶不勝其煩,隻問何處有所空缺。吏部侍郎出列奏秉,隻說袁州通判之位空缺。趙佶當即大手一揮,賜楊庸同進士出身,判袁州事,並賜銀魚袋,權知袁州事。

這一串繞口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楊庸繞了半天,劉韐總算說了個明白。

皇上的意思就是,給楊庸賜了個進士出身,也就是他不用考試就是進士了。然後又賜官袁州通判,總理袁州的政務、軍事,最讓人玩味的是權知袁州事和賜銀魚袋這兩個封賞,知州事便是一州長官,權知就是暫時擔任一州長官。但是有宋以來,知州事最少都是五品官,而一州通判雖然是皇帝親自任命,但官階卻是從五品,所以趙佶賜了個銀魚袋給楊庸來提升他的身份。

楊庸明白了,知州和通判都是一州的長官,任何一道州府文令,都必須由兩人共同簽署才能生效。通判由皇帝親自任命,更負有監督知州的責任。好吧,他現在是通判,又是知州,意思就是自己監督自己,這皇帝也太大方了吧。

話說,趙佶下了這道旨也是滿朝皆驚。賜同進士也就算了,判個通判更是頂了天。但同時還權領了袁州知事,這就不合理了,根本就是大宋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一眾大臣還未反應過來,禮部還在掰指頭算,中書門下平章事王黼就出列奏道:“陛下,此事似乎不合理法,知州與通判怎可盡隻安與一人身上!?”

趙佶皺著眉頭,問道:“那依王卿所言,誰可去知袁州事?據朕所知,這三年裏,袁州總共換了七任知州,在朝的諸位,誰想任這第八位?”

滿堂頓時鴉雀無聲,王黼還想說些什麼,但見禮部根本不出來應和,也就隻好不了了之,隻歎此等末世早已是禮崩樂壞。

陛下的意思他懂,袁州為何三年換了七任知州?那是因為袁州地處偏遠,匪患猖獗,常常打家劫舍,侵州陷府。近三年來的七個知州,因為剿匪不力而被撤職的有兩個,因為力不從心而請辭的有兩個,因為太過張揚被草匪殺害的有兩個,還有一個幹脆在上任的路上落水溺亡,連袁州府的大門都沒有看到。

眾官想到這其中種種,也不由得心驚肉跳起來,那裏簡直就是個大墳。現在他們似乎明白陛下為什麼一上來就給楊庸如此大的待遇,直接跳升五品官,還將一州的軍政大權全權交給他。現在想想這其中利害,也就沒有人眼紅了。

楊庸哪裏想得到,他即將要去的地方,環境究竟壞到了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