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十字】二(1 / 2)

在三五個使女的簇擁下,楊庸舒舒服服地躺在了灑滿了香料和熏酒的澡湯裏。微燙的熱水拂在微微蒼白的臉上,楊庸愜意地閉上了眼睛,任由下人們在他單薄的身體上溫柔搓洗。

這幾天發生的事情就像做夢一樣。梁紅玉,蕭曼,耶律大石,還有那個浴血奮戰突出重圍的靳子忠。這是個沒有合理性的世界,一個堂堂的北朝皇子,卻是一個侍女的庶出,楊庸想想都能笑,一個老套到掉牙的橋段正在他身上上演,如果耶律大石說的是真的。楊庸猜測,他的生身母親因為內宮的鬥爭不得不帶著還在繈褓中的他一路南下,去了大宋,然後因為饑寒交迫最終倒在了獨龍山的某個山角裏,倒是他楊庸留下了一條小命,被一對夫婦收留?最後大遼皇帝,他的“生身父親”耶律延禧到老來卻是孤苦伶仃,終於良心發現,就派人四處尋找,想要晚年有一個孝子承歡膝下,最後還要這個孝子繼承風雨飄搖的大遼國統?

而找到這個孝子的辦法,就是找到當年送給他唯一一個兒子的一塊腰墜?

楊庸忍不住笑出聲來,是不是這樣事情已經變成了這樣了!端得是蒼天弄人!人生就像戲劇,每一天所演的角色可能都不一樣。從前在劉府,本想處心積慮出頭,無奈大病一場,卻應了那句“福禍相依”。

一時間,到底什麼福,什麼是禍,要什麼,不要什麼?楊庸自己都有些困頓了。

穿戴整齊,用過了晚膳,耶律大石便率了一幹鎮守南京的文臣武將前來參拜。梁紅玉權且充當了一回貼身女侍衛,換了一身衣甲寸步不離。

眾人拜過,耶律大石拱手道:“殿下,道府畢竟簡陋,不是久居之所。南京行府早已修繕一新,依臣之見,今日殿下便可移駕行宮偏殿。”

“南京也有行宮?”楊庸問。耶律大石回道:“我大遼久居苦寒之地,先祖早有遷都南下之意,早年燕雲六州盡歸我大遼之後便開始著手修建宮殿。隻是我朝與南朝一直連年戰伐,南京地處險境,是以不得為之。”

“甚好。我就去那吧!”楊庸打著哈哈,由著他們弄吧。反正一時半會也走不了,不如先安頓下來再說。耶律大石早就將一應禮儀準備妥當,鸞帳車駕無所不有,隨從三百軍士盡是南京軍中精銳,隻等楊庸等入了那行宮,便裏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

楊庸回頭看了一眼戒備森嚴的宮門,裝作若無其事地在行宮中徜徉。行宮的中軸線上三殿並立,分別是前殿“紫宸殿”、正殿“大慶殿”、後殿“文德殿”,三殿左右,又各列“群英殿”、“垂拱殿”、“樞密閣”、“尚書閣”、“文淵閣”。穿過宮殿林立的前宮,回廊轉閣,便是**所在。無論威嚴的前宮,還是亭台樓閣四立的**,建築方式和布局大多仿照大宋宮廷的布置。說是行宮,其實比之大遼的皇宮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遼人對行宮其實並不熱衷,大遼皇帝無論出巡,或是打仗,所居之處,多數都是搭的帳篷,也就是“以行營為宮”,謂之“翰魯朵”。翰魯朵早期隻是一種軍製,到後期才變成了皇帝行營的稱呼。像南京行宮這類龐大的建築群,五京之中卻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