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留香無語(1 / 2)

——與我的朋友她的同事短信對話錄

2011年10月8日。我收到一條短信後,回了三個字:“不值嗎?”沒料到,這三個字竟引出一夜短信對話。

她是我的朋友,也是石秋傑曾經的同事。她的觀點也代表一部分人對石秋傑、對寫作這本書值不值的看法或觀點。成文後,曾想放棄,但是畢竟記錄了一個真實,唯真實才可信,於是選擇保留。朋友建議置於書尾。因太長,刪去2/3,留下的願不是蛇足。

——你真的去采訪了,真的在寫書?

發送於2011年10月8日20:00:01

——不值嗎?

發送於20:01:02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她這種生存,生活方式,

值得大家仿效,學習嗎?

發送於20:03:10

——沒有普世意義?

發送於20:04:15

——我們都是師者。

帶病上崗,指導實驗,批改作業,

噓寒問暖,資助貧困,均屬正常工作。

如果把師魂的標簽貼在一人身上,

妥嗎?

發送於20:05:35

——她是這個集體的代表。

我去過她工作過的辦公室、實驗室、住過院的病房,她的同事和為她服務過的醫務人員憶到動人處,都潸然淚下,甚至泣不成聲。

我眼圈也紅了。

我早過了因感動而流淚的年齡,她生命中的點點細節確實催人淚下,促我握筆。

發送於20:07:10

——我知道,在家她是盡孝的孩子,在校是勤奮的學生,結婚了,她是賢妻良母,工作了,她是說實話幹實事的人。

發送於20:15:30

——追悼會上,那麼多穿著孝服的學生跪下,那麼多學生叩頭,那麼多同事好友真情流淚。

我曾有過兩種假設:

她是健康者,她還活著,會有人為她喝彩嗎?

抑或她會做出這樣多的業績嗎?

她做的一切會讓人感動嗎?

發送與20:30:30

——也許我們對她了解還不夠,她的平凡中確實蘊藏偉大。

說一句調侃的話,雷鋒做事不留名,可是他每件事都寫在日記本裏。

而她呢!隻有天知地知,受益人知。

發送於20:20:50

——她和雷鋒不一樣。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圍繞自己工作、專業、家庭、學生、朋友。

發送於20:21:15

——是的,她和雷鋒不一樣。

但是他們一生都是“展現自我,奉獻社會”,都是時刻想到他人,以他人利益為重,在這個最大限度追求利己的年代裏,不損人,為他人,就是閃光的金子!

發送於20:22:30

——嗬嗬,你又在拔高!

發送於20:23:58

——她的點點滴滴還需要加工、拔高麼?

她久久地“潛伏”在健康人中的能力,和健康人一樣工作奮鬥,甚至超出健康人的業績,麵對疾病的堅韌意誌,麵對死亡的淡定心態,沒有一種精神,一種襟懷,是不可能讓生活一年又一年如此的燦爛!

發送於20:27:11

——恕我直言,可悲的是,越是竭力推廣的典型,越是不引起百姓的重視,甚至還有抵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