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是富人的工具,也是產品。猶如砍下木頭削成斧柄,握緊斧柄再去砍樹,砍下樹再製作更多的斧柄,如此循環往複,有人向木匠借斧鋸,向學者借書,以為木匠家中為他人所不具有的就是斧鋸,學者家中最富有的就是書,求借可說是順理成章。殊不知,斧鋸與書,正是木匠與學者賴以“吃飯”的工具,一日不可或缺!豈能借與他人?故而,你要借斧鋸,千萬不要找木匠,你要借書,千萬不要找著書立說的學者作家。
富人無閑錢。他的錢都在周而複始永無止境充滿刺激、充滿風險的利潤滾動之中。一個銅板如同一個士兵,站在時刻準備出擊的哨位上;一個銅板如同一枚正在孵化中的蛋,在主人心中,它是一隻長滿利潤羽毛的雞。故而,你要借“人”,千萬不要找戰場上的指揮官;你要借蛋,盡可以去菜市場,千萬別找孵雞人——他家中多的是蛋,但他的蛋不是蛋,而是暫時還沒有長出羽毛的雞!
富人永遠缺錢。多少錢算富?永遠沒個準數,故而富人永遠缺錢,如同“女人永遠缺一件衣裳”。窮人向富人借錢,殊不知富人也在不斷借錢——向銀行借貸,貸不到款,富人比窮人還急。貸款時的降尊紆貴、曲意逢迎,比窮人借錢時還更充滿內心深處的惶恐。生意場上多險惡,窮人借不到錢,大不了該買的東西不買,小日子照樣過;富人借不到錢,有時可能導致他的生意一落千丈,甚至破產上吊,明乎此,你怎麼還忍心向富人借錢?
富人有時也慷慨。錢攢太多,錢就不是錢了。“隨著財富的增長,煩惱也隨之增加”,道理很簡單,吃得過飽與饑餓同樣難受。因而富人必須“吐”一些;“財富的用處是消費,而消費的目的是為了光榮和善舉。”(培根:《論消費》)富人會將錢捐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以善舉獲得精神上的榮耀感與富有感,或借此贏得好口碑,廣告效應也盡在“詩外功夫”之中。富人可以將錢送給窮人,卻不會將錢借與窮人,因為“借”與“送”大不一樣;“借”是失去,“送”是獲得。
讓每個環節都能獲得巨大利潤
在當今公司中,很少有公司能夠控製一個產業的所有上下遊環節,一個產業的構成,往往是由許多處於不同環節的眾多公司共同構成的。比如,國內的彩電公司許多隻控製著組裝環節,零配件生產都依賴上遊廠家;在國外,大名鼎鼎的麥道公司所生產的飛機,所需零部件分布於數百家公司。
行業的這種分散化的趨勢使得公司必須考慮在整個價值鏈中要控製利潤最大的環節。因為每個環節所能獲得的利潤是不相同的。
如果公司沒有實力控製整個行業中最重要的、也最能獲利的環節,那麼就應該選擇相對更重要、利潤最高的環節;如果有r足夠實力,也要力圖控製行業中所有最具價值的環節,成為這個行業的“龍頭老大”。
控製行業的某一重要環節,雖然也可左右這個行業,但自身也會受到行業上下遊環節的鉗製;而隻有做這個行業的“龍頭老大”,才能真正控製這個行業的最大利潤。
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現了石油。4年後克裏夫蘭和紐約之間有了直達火車。而克裏夫蘭變成了一座新興的石油城。此時,未來的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開始密切注視著石油業的發展。由於原油價格很不穩定,很多想賺大錢的人衝向油田,其夢想和願望都落空了。但是,精明的洛克菲勒卻看到,原油隻有在精煉後變成煤油,才有價值。因為煤油是點燈的好材料。一桶42加侖原油當時在10~20美元之間,而精煉一桶原油隻需30美分,煤油售價卻可達到1美元1加侖。洛克菲勒看到了煉油業的前途所在,決定創辦煉油廠。1863年洛克菲勒與他的合夥人創辦了“精進油品廠”,由於經營得當,不久,他們的“精進廠”就成為該地區最大的煉油廠,每天加工500桶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