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賺錢的情商(3)(1 / 3)

“沒有律師?沒有戰略計劃者?沒有銀行家?要知道您的公司每年過手交易幾十億美金啊!和您規模相當的哈佛大學基金會有100多職員呢!”卡拉曼簡直太驚訝了。

“一個精練的組織應該把時間都花在業務上,而不是花在相互協調關係上。”巴菲特目光敏銳地看了他一眼,“如果我雇了貿易商,他們就會找點可做的生意;如果雇了律師,他們就會找人打官司的。”

“這邊請。”巴菲特引導卡拉曼走過靜悄悄的走廊,走進一間毫無修飾的辦公室。“這就是我平常工作的地方了。”他說。

卡拉曼又一次大開眼界。屋子裏什麼裝飾品都沒有,玻璃圓頂下隻有一台老式的愛迪生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一張普利策的獎狀,幾張家庭照片和一張長椅。

“您沒有配備計算機和股票終端嗎?”

“我自己就是計算機。”這話由別人說來會顯得很狂妄,但巴菲特卻說得很自信和自然。

“那您平常怎麼工作呢?”卡拉曼已經對聽到什麼答案都不會感到驚訝了。

“啊,我每天的分分秒秒都很自由。有時就在桌邊看上幾小時的書,靠電話與外界聯係一下。”巴菲特舒舒服服地叉著雙手說。

卡拉曼長歎了一口氣,終於明白了為什麼金融界會稱沃倫·巴菲特為“奧馬哈神”。

巴菲特的伯克希爾結構的確就如西什·卡拉曼看到的那樣,權力集中在兩層,執行負責人和巴菲特本人。

他對自己很有自知之明,因此嚴格限製自己的作用來彌補管理能力上的不足。他隻做一些大的決策,他說一個人不需要“一大圈”的能力,但“知道圓周在哪兒很重要”。

他從不要求下屬經理們預報盈利情況,也不安排會議,更不把他的伯克希爾文化強加於人……在管理上,他指揮大家合唱,而不是自己獨舞。

而朋友們最喜歡的一點是他十分謹慎、認真,從不心不在焉。他一生都在努力給人快樂,始終保持著少年般的充沛活力。

不要向富人借錢

一個人因購房缺錢,求助於一個有著百萬資產的朋友。不料,朋友熱情招待他吃喝,錢卻一分也沒借給他。這位碰了軟釘子的老兄,仿佛蒙受了奇恥大辱,對那位“富友”鄙夷得咬牙切齒。當年兩人一樣清貧時兄弟般的情誼哪裏去了?真是“一闊臉就變”啊!他算看透有錢人的麵目了。

類似這樣的事許多人都碰到過。因向有錢的親戚、朋友借錢討個沒趣,弄得傷了和氣甚而視同陌路者不少。其實,造成這般尷尬狀況的原因,主要在於借錢一方的思維誤區:以為向有錢人借錢是順理成章之事。殊不知,對於富人來說,最不能借的就是錢!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借劇中人物之口早有告誡:“不要向富人借錢。”

大凡富人,尤其是白手起家艱苦創業致富者,深知財富皆血汗所換,每個銅板都要用在要緊處,自己尚且舍不得亂花一文,借與他人自然心疼如割肉。若是借出,對方遲遲不還,催還難免被視為吝嗇,傷了朋友和氣;張三借了,李四你借不借?王五呢?如此借錢與他人,比欠他債更難受。錢與錢不同,富人的錢比窮人的錢“大”:窮人,錢的積累是加法;富人,錢的積累是幾何級數的增長,錢能生錢,利能滾利,逮著個機會,一本萬利!窮戶的“一本”,與富人的“一本”,豈可同日而語?借給你“一”,或許就失去了“萬”,富人又怎肯輕易借出?又是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說過的話:“不要借錢給他人,因為債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丟了本錢,而且還失去了朋友。”故而,富人的錢難借。

窮人掙錢不多,生計可保,發財無望,也便沒有聚財的欲望;富人“錢”途廣闊,機會良多,日思夜想盡在如何以錢掙錢,錢愈多,便愈能賺錢。“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魯迅《故鄉》中的豆腐西施楊二嫂早就說出了這句至理名言,故而富人的錢,是“一毫”也借不得的,不然,他就不成其為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