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賺錢的情商(2)(3 / 3)

“植生綠化帶”原來是日本首先開發的,但由於它疏於對“不織布”的精細研究,它的化學纖維成分搭配不當。因天然纖維隻占20%,化學纖維占20%,這樣構成的“不織布”空隙較多,草的種子容易掉失和易於被灑水衝走,這樣,必然使植草成活率不高。天作實業公司針對日本產品的這些弱點,對“不織布”進行了改良,使用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各50%,結果克服了日本同類產品的弱點。

天作實業公司在研製成功後,沿著信息提供的方向,派員到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寸土難得的國家去推銷這種“不織布”,並在當地進行“植生綠化帶”的示範種植,宣傳它可以美化環境,見效迅速,還有定沙、防沙的優良特點。經過三個月的推銷活動,很快使當地人信服了,連酋長和王子都得意地稱這種產品是“台灣創造的現代神毯”。現在,天作實業公司的小草生意越做越大,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應接不暇,利潤如潮水般湧來。

天作實業公司取得令人羨慕的業績,說來並不神秘,一是善於捕捉信息,二是善於借勢乘勢,揚長避短。科威特進口泥土種花草的信息誘發了經營小草的萌想,日本開發的“不織布”啟發了改進它的動力,兩者結合就成為天作實業公司的生財之道。

一個賺取億萬美元的靈感

認準的路,就堅定地走下去,而不管過程多麼艱難曲折。

1915年的一個夏夜,華萊士躺在蒙大拿州一處牧場的工棚裏輾轉反側,他被一個不可思議的靈感折騰著,即:辦一本摘錄報刊精華的雜誌,名稱就叫《讀者文摘》……幾個月前,擔任韋伯出版公司圖書部書記員的華萊士,因向一名主管直言進諫被當場開除,身無分文的他四處當差,沒一位姑娘看得上他。

正當華萊士準備將靈感付諸實踐時,美國對德國宣戰,他報名參軍,成為自願應征的前25人之一。為此,他被編到35師,派駐法國。

1917年9月,華萊士所在的部隊奉命攻擊撤退到齊格菲防線的德軍,戰鬥即將結束之際,華萊士被一塊彈片擊中,被送往醫院。呆在醫院的那段日子,華萊士還一直琢磨他辦刊的夢想。其間,他還專為士兵編輯了一本文摘雜誌,並摸索出了一條經驗:將大多數文章的篇幅刪去四分之一,而不損及其精髓。

華萊士回國後,他花了近半年時間埋首於公立圖書館,興致勃勃地做出了一本《讀者文摘》樣刊。是時,他追求一位年長他一歲叫莉拉的姑娘,沒想到,這位姑娘不僅接受他的求婚,而且稱讚他即將出版的刊物是一個“傑出的構想”。

華萊士和莉拉在紐約附近的快活鎮租了一間酒吧的地下室創辦《讀者文摘》,並宣布結婚。

《讀者文摘》創刊號一炮打響,此後它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而今已成為在127個國家擁有雜誌、書籍、行銷和投資運營的王國,年收入逾20億美元。

許多人可能都像華萊士一樣有過一刹那的創業靈感,但也許不少人認為那隻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放棄,仍按部就班地做著手頭安穩的工作。而華萊士卻一直沒有放棄他的靈感。他當時並未想過它可能給他帶來億萬美元的收益,但他認定這是一個不錯的創業思路。他堅持去實踐——事實上,是否動手去做,並堅持下去,是成功與不成功者的一個重要區分。

巴菲特靠什麼點石成金

沃倫·巴菲特是美國股票市場上的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在一些人眼中,他簡直是有點石成金的功夫。

一天,一位年輕的投資商西什·卡拉曼想拜訪巴菲特,打來電話問他什麼時候方便。

“什麼時候都行,我沒有時刻表。”巴菲特回答。他從不事先安排時間,隨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卡拉曼到達奧馬哈機場時,看到一位中年男人舉著寫有自己姓名的紙牌站在出口處。他微微有點發胖,平平的臉上戴著副玳瑁眼鏡,頭發稀疏,沒怎麼整理,手裏還拿著串車鑰匙。

卡拉曼急步趕過去,剛要問他是不是巴菲特派來接自己的司機,那人已微笑著伸出手,熱情地說:“您就是西什·卡拉曼先生吧?歡迎來奧馬哈,我是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領著他去一家小飯店吃了頓早餐,卡拉曼發現巴菲特吃的是整條香腸和幾個雞蛋。看到卡拉曼驚訝的眼神,巴菲特自嘲地說:“我妻子曾經說過我是全美國最後一個吃香腸的人。”

“現在走吧,我帶你去參觀一下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世界中心’。”巴菲特說著,並親自開車將卡拉曼拉到了公司總部。

卡拉曼跨出車門,大失所望地看到一棟極其樸素、簡單的小樓。他忍不住滿腹的狐疑,試探地問:“您一共有多少雇員?巴菲特先生。”

“有11個人呢,兩個秘書,一名出納,三個會計師,一個貿易商,一個財務主管,一個保險經理,我的助理以及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