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我的心靈是完全為我所有,我能夠控製我的情緒、直覺以及身體。
9.凡事我都會馬上去做。
10.我對我的成功有一個計劃。
記住,快樂是天賦權利。首先就要有良好的感覺,讓它使自己在塑造自我的整個旅途中充滿快樂,而不要等到成功的最後一刻才去感受屬於自己的歡樂。
從悲痛中凝聚的力量
當生活中我們遇到巨大的不幸時,與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如化悲痛為力量,更加熱情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在常春藤聯盟的大學裏,一位叫傑利的年輕人在練習足球,他的技巧還不足以在定期的球季比賽中踢球。但是在4年裏,這個衷心付出、忠誠不二的年輕人,從未錯過練球。教練對傑利的忠心耿耿與無私奉獻印象深刻,同時也對他對待父親的誠摯熱愛感到驚訝。有好幾次,教練曾經看到傑利和前來探訪他的父親手挽手在校園內散步。但是教練沒有機會與傑利談到他的父親或是認識他。
在傑利高年級時,賽季中最重要比賽前幾天的某個晚上,教練聽到有人敲門。打開門,他看到傑利,臉上充滿悲傷表情。
“教練,我爸爸剛剛去世。”傑利喃喃地說,“我可不可以這幾天不練球回家?”
教練說:“我聽到這消息很難過。當然,讓你回家是毫無問題的。”
當傑利低聲說“謝謝”並轉身離去時,教練補充說:“請你不必在下星期六比賽前及時趕回來,你當然也不必擔心比賽了。”
傑利點頭後離開。
但是就在星期五晚上,離大賽僅數小時,傑利又再一次站在教練的麵前。
“教練,我回來了!”他說,“我有一個請求,可不可以讓我明天參加比賽?”
教練原本想借著說明這場球賽對球隊的重要性,來說服他放棄請求。但是,最後他卻同意了。
那晚教練輾轉反側:“我為什麼會對這個年輕人說可以呢?敵對球隊一般被認為按實力會贏我們3個球。我需要讓最佳的球員參與整個比賽。假設開球輪到傑利,而他失誤了;假設他參加比賽,而他們輸了五六個球……”
顯而易見地,教練無法讓這個年輕人上場。這點是毫無疑問的,不過畢竟他已經答應了。
所以,當樂隊開始演奏,觀眾興奮吼叫時,傑利站在目標線上,等著踢開場球。
“反正球可能不會到他那邊。”教練自己這麼想。
“喔,不!”當開場球正中傑利懷中時,教練呻吟著。但是,未出現教練預期的失誤,傑利緊緊抓住球,閃開了3個衝刺的防衛,跑過中場,最後被扭倒在地。
教練從未見過傑利跑得如此敏捷有力,而且或許感應到某些事,他叫後衛給傑利暗號,後衛用手把敵手推開,傑利用力突破扭倒,得到20碼球來回應。他帶球通過目標線。
具有優勢的對手愣住了。那小子是誰?他甚至不在敵隊的情報記錄中,直到那個時候,他一年才參賽整整3分鍾。
教練讓傑利留在場內,他在整個上半場中,又是攻擊又是防衛。扭倒、攔截、擊倒傳球者、對鎖、快跑——他全做了。
在這中間,失敗的敵隊獲得兩個扭倒。在下半場,傑利繼續激勵自己隊友。最後槍響時,他的球隊贏了。由於打贏了不可能的勝仗,球員休息室中鬧哄哄的。教練找到傑利,發現他把頭埋在手中,躲在遠遠角落裏安靜坐著。
“孩子,剛剛在外頭發生了什麼事?”教練抱住他問,“你不可能打得像剛才那麼好。你沒有那麼快、那麼強壯,也沒有那麼技巧純熟。怎麼回事?”
傑利望著教練,慢慢地說:“你知道,教練,我父親是瞎子。這是第一次他可以看到我參加比賽。”
自強不息從惡運中崛起
隻要自強不息不懈努力奮鬥,就能夠從惡運中崛起,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王永慶15歲小學畢業後,貧困使他無法上學,隻好背起簡陋的行裝,去嘉義工作,當米店的小工。16歲時,王永慶決意創業,他求父親為他借到200元台幣做本錢,開了一家小米店。
小米店開始時困難較大,附近的居民都有米店關係,一時插不進去。王永慶不氣餒,一家家去推銷,並把米中雜物揀得幹幹淨淨,有時還深夜冒雨把米送到用戶家中,盡量滿足客戶的要求。過硬的服務水平,逐漸贏得了用戶,生意越做越好。接著,他開設了一間碾米廠。當時他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廠,條件比他優越,為了在競爭中取勝,他每天苦幹十六七個小時,終於壓倒了別人。後來,他又辦了一家磚廠。抗日戰爭期間,米廠被日軍飛機炸塌了,但他很快又辦一家更大的米廠。
抗戰結束後,台灣光複了,王永慶打入了木材市場,慘淡經營。直至20世紀50年代,台灣建築業蓬勃興起,木材價格猛漲,王永慶趁機由小商人變為大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