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以15家全球企業,如IBM、百事可樂及富豪汽車等公司數百名高層主管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平凡領導人和頂尖領導人的差異,主要是來自情緒智能。
卓越的領導者在一係列的情緒智能,如響應力、團隊領導、政治意識、自信和成就動機上,均有較優越的表現。
情商對領導人特別重要,是因為領導的精髓在於使他人更有效地做好工作。一個領導人的卓越之處,在很大程度上表現於他的情商。
情商對於一般人而言也是如此。許多人在校時成績很好,畢業後卻碌碌無為。他們經常抱怨與人難以相處,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在生活中處處碰壁。有些人甚至心態失衡而走上歧途,究其原因也是情感智商低。
而一些在校時成績平平,被認為智商一般甚至低能兒的學生,畢業後卻如魚得水,成為獨占鼇頭的領導者。
他們能適應周圍環境,抓住機遇。更重要的是,他們善於把握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善於把握和適應領導者的願望和要求,善於處理自己周圍的人事關係,因而他們成功了。
情商是一個人命運中的決定性因素,成功者並不是那些滿腹經綸卻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調動自己情緒的高情商者。
開啟情商的測試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某保險公司曾雇傭了5000名推銷員,並對他們進行了職業培訓,每名推銷員的培訓費用高達3萬美元。誰知雇傭後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辭職,4年後這批人隻剩下不到1/5。
原因是,在推銷保險的過程中,推銷員要一次又一次地麵對被拒之門外的窘境,許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絕後,便失去了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的耐心和勇氣。
那些善於將每一次拒絕都當作挑戰而不是挫折的人,是否更有可能成為成功的推銷員呢?該公司向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裏格曼討教,希望他能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幫助。
塞裏格曼教授以提出“成功中樂觀情緒的重要性”理論而聞名。他認為,當樂觀主義者失敗時,他們會將失敗歸結於某些他們可以改變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他們無法克服的困難,因此,他們會努力去改變現狀,爭取成功。
在接受該保險公司的邀請之後,塞裏格曼對1.5萬名新員工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是該公司常規的以智商測驗為主的甄別測試,另一次是塞裏格曼自己設計的,用於測試被測者樂觀程度的測試。之後,塞裏格曼對這些新員工進行了跟蹤研究。
在這些新員工當中,有一組人沒有通過甄別測試,但在樂觀測試中,他們卻取得“超級樂觀主義者”的成績。
跟蹤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務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們的推銷業績比“一般悲觀主義者”高出21%,第二年高出57%。從此,通過塞裏格曼的“樂觀測試”便成了該公司錄用推銷員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塞裏格曼的“樂觀測試”實際上就是情商測驗的一個雛形,它在保險公司中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證明與情緒有關的個人素質,在預測一類人能否成功中起著重要作用,也為“情感智商”這一概念和理論的誕生提供了實踐上的有力支持。
在這些實驗的基礎上,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和新罕布爾大學的約翰·梅耶於1990年首次提出了情感智商這一概念。情感智商(簡稱情商)指的是把握自己和他人的感覺和情緒,並對這些信息加以區分利用,來引導一個人的思維和行動能力。
情商的作用不是單獨體現的,情商的高低決定一個人其他能力(包括智力)能否在原有的基礎上發揮到極致,從而決定一個人能有多大的成就。
將腦袋打開1毫米
一個陰雲密布的午後,由於瞬間的傾盆大雨,行人們紛紛進入就近的店鋪躲雨。一位老婦人也蹣跚地走進費城百貨商店避雨。麵對她略顯狼狽的姿容和簡樸的裝束,所有的售貨員都對她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這時,一個年輕人誠懇地走過來對她說:“夫人,我能為您做點什麼嗎?”老婦人莞爾一笑:“不用了,我在這兒躲會兒雨,馬上就走。”老婦人隨即又心神不定了,不買人家的東西,卻借用人家的屋簷躲雨,似乎不近情理,於是,她開始在百貨店裏轉起來,哪怕買個頭發上的小飾物,也算給自己的躲雨找個心安理得的理由。正當她猶豫徘徊時,那個小夥子又走過來說:“夫人,您不必為難,我給您搬了一把椅子放在門口,您坐著休息就是了。”兩個小時後,雨過天晴,老婦人向那個年輕人道謝,並向他要了張名片,就顫巍巍地走出了商店。幾個月後,費城百貨公司的總經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信中要求將這位年輕人派往蘇格蘭收取一份裝潢整個城堡的訂單,並讓他承包自己家族所屬的幾個大公司下一季度辦公用品的采購訂單。詹姆斯驚喜不已,匆匆一算,這一封信所帶來的利益,相當於他們公司兩年的利潤總和!他在迅速與寫信人取得聯係後,方才知道,這封信出自一位老婦人之手,而這位老婦人正是美國億萬富翁“鋼鐵大王”卡耐基的母親。詹姆斯馬上把這位叫菲利的年輕人推薦到公司董事會上。毫無疑問,當菲利打起行裝飛往蘇格蘭時,他已經成為這家百貨公司的合夥人了。那年,菲利22歲。隨後的幾年中,菲利以他一貫的忠實和誠懇,成為“鋼鐵大王”卡耐基的左膀右臂,事業扶搖直上,飛黃騰達,成為美國鋼鐵行業僅次於卡耐基的富可敵國的重量級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