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輕人錯把職場當成表演個性的場所,那麼他們與眾不同的個性形象會直接損害公司的形象,會讓上司對他的印象更加大打折扣,甚至對他的工作能力表示懷疑;他個性的工作態度會讓客戶對他的信譽產生質疑,會讓同事對他的個性產生誤解。
因此,每一個具有新時代年輕氣息的職場精英,都應懂得收斂個性,放低姿態做人處世,如果你懂得凡事從大局著眼,懂得按職場規則和諧發展,懂得有放有收,適度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尋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李明大學畢業進入一家事業單位上班,他人特別勤快,由於當時人手不夠,主動身兼數職,每天要接電話、收發文件、給領導寫材料,還要給單位寫宣傳稿,給大大小小的會議照相,忙得團團轉。
時間長了,他看到其他的人都特別閑,不是喝茶就是看報,隻有自己在努力地幹活,而且領導也從來沒有批評過那些“閑人”,反倒是愛說自己“這做得不對,那做得不好。”他就感覺心裏委屈,覺得特別不公平。
一個月過後,單位來一個女大學生,他把一多半兒的活兒,全推給新人幹,然後自己也學那些閑人一樣每天喝茶看報。可是他沒有悠哉多久,單位就要精減人員,自以為算是“元老”級別的他,居然被“精減”了下來。
他感覺非常不公平,鬧著去找自己的領頭上司,領導就對他說:“辦公室的人都忙得很,誰都在幹活,隻有你每天喝茶看報,不減你減誰呢?”
他吱吱唔唔地說道:“可是,像我這樣的人很多啊,以前我幹活的時候,你怎麼沒有批評過那些人呢?”領導十分生氣,說道:“我隻相信我看到的,我每次檢查的時候,他們一直都十分努力,你幹活的時候,他們也在做自己的工作。”
潛規則一:職場不需要“懶人”
從本質上來說,每一個人都有“好逸惡勞”的習慣,尤其是職場中的人,總愛無所事事,忙裏偷閑,找點小樂子來消遣。但是職場的新趨勢告訴人們: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拋棄懶人的本質,學做一個勤勞的人。
辦公室是一個團體,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相應的責任,但是成功的人永遠比一般人做得更多更徹底。如果你常常抱著為生活而工作的態度,認為隻要把自己本職工作做好就行了,或者是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心態對待工作,你就一定會被職場淘汰。
職場不需要“懶人”,來到這裏就是為了工作,它好比農民種的田,想要種子開花結果,就必須在結果之前付出勞動,給它澆水、施肥,還要精心照顧,才能夠在秋天迎來碩果累累。但是如果你隻是把種子隨意種在田地裏,不去照看它,不去過問它,你得到的隻能是些雜草與荒地。
潛規則二:做職場的“勤勞人”
為什麼有些人勤勞工作多年,卻舉步維艱;為什麼有些人什麼都不做,卻平步青雲;為什麼自己從未像自己期許的那樣得到提升呢?
觀察發現:職場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想要獲得自己所期許的果實,就必須學做職場的“勤勞人”,但是這裏的勤勞並不是說,每天都忙碌在工作中,不分日夜,加班加點。
職場中的“勤勞人”是一種腦子靈活、閑忙有度的人。
他們不鋒芒畢露,事事勤快。因為他們懂得太過勤快隻會引來同事的不滿,甚至遭受排擠,那樣也會成為事業發展的阻力。
他們不隨波逐流,事事懶惰。因為他們懂得懶漢永遠得不到上司的重視,甚至於被職場淘汰,那樣更加對自己的事業發展不利。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勤勞人”呢?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何謂真正的“勤”,總以為在上班期間不斷地做事,下班的時候還要加班加點就是“勤”。其實這是愚蠢的表現,這樣做不僅得不到老板的認可,還會引起同事的不滿,同時也會讓自己疲勞過度,傷身傷心。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堅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眼睛放亮一點,在自己輕閑下來的時候,看到上司來視察,要懂得閑中裝“勤”。懂得察言觀色,上司走了之後,就可以忙裏偷“閑”,搞好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俗話說得好:“不打勤,不打懶,專打沒眼的。”這並不是教你做一個表裏不一、不誠實的人,而是告訴你,職場不妨耍點小陰謀,因為上司不可能時時在辦公室監督著你,如果你總是在上司下來視查的時候無事可做,那不是明擺著告訴上司你是職場中可有可無的人嗎?到公司裁員的時候,上司首先想的人選肯定會是你而不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