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覺得李斯和姚賈的勸告不無道理,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就下令讓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李斯怕秦王到時候後悔再釋放韓非,那樣自己就永無寧日了,便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藥,叫他自殺。韓非想要當麵向秦王陳述是非,又不能見到,隻能含恨服毒而亡。後來,秦王政果然後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吃下了李斯送去的毒藥死了。
李斯果斷而又狠毒地處死了韓非,讓韓非沒有得到孫臏那樣翻盤的機會。李斯這種行為雖然可恥,但是如果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人的地位受到威脅的時候,當機立斷、斬除後患可能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
李斯和韓非作為曾經的同學,兩個人連正麵衝突都未曾發生過,李斯對韓非的才能也可以說是非常佩服的。然而,就是因為韓非到了秦國,使李斯對自己能否保住當前的地位感到恐懼,才起了傾軋之心,加上他聽信了姚賈這個小人的讒言,才決心對韓非下毒手,而使韓非冤死在獄中。
李斯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在官僚體製中任用人才要以賢能為標準。這個標準讓李斯自慚形穢,又比不上韓非,隻能使用不正當的手段陷害他。李斯因此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卻讓韓非沒能繼續鑽研法家思想,而且想要趁李斯和韓非發生衝突時坐收漁利的卑鄙政客姚賈也沒有達到自己加官晉爵的目的。姚賈的失敗,就在於李斯和韓非之間本來就沒有什麼矛盾,他用錯了心機,雖然除掉了韓非,但是自己並沒有在李斯對韓非的傾軋中發揮作用,因而秦王政沒有對他做出任何封賞。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李斯個人的遭遇對他行事的影響。李斯年輕的時候,曾在郡裏當小吏,看到辦公處附近廁所裏的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後來李斯又走進糧倉,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囤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於是李斯就慨然歎息道:“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曾經苦難的遭遇,讓李斯堅定了向上爬的決心,那麼,一切阻擋他的人和事,不管是朋友也好,同學也罷,都要成為他除掉的對象。所以,韓非和李斯之間的恩怨,正是李斯擺脫“廁所中老鼠”命運的一種方式。
苟活與複仇:趙氏孤兒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的啟蒙時代,有一個中國故事被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所稱頌,而這個故事,正是按照戲曲改編的《趙氏孤兒》。伏爾泰認為,這個故事裏麵所表現的忠誠、勇氣、韌性,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美德,隻有擁有這樣品質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事實上,伏爾泰是在用自己的啟蒙思想去解釋趙氏孤兒的故事。在中國人的思想中,趙氏孤兒的故事體現的隻是兩種精神:一是懲惡揚善,二是忠肝義膽。
趙氏孤兒的故事,正是一種把國家的大仇與本家的私怨結合起來,向國賊和仇人報複的邏輯。在這個故事裏麵,最主要的主線有兩個,一是忠臣後人的卷土重來,二是在奸賊眼皮底下苟活尋找機會。
這個故事十分富有戲劇性,但其中也潛伏著種種玄機。
晉靈公夷皋與大司寇屠岸賈,是一對荒淫殘暴的君臣,他們在桃園建造一座豪華的絳霄樓,整日在那裏飲酒,酒酣之際,君臣兩個各持彈弓,站在樓上,射擊樓下行人取樂。百姓們頭破血流,非死即傷。
大夫趙盾是個忠貞剛正的老臣。他闖進樓去向靈公直言進諫,指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彈打百姓等於自毀江山。靈公惱羞成怒,屠岸賈慫恿,以“欺君之罪”將趙盾處死,同時下詔:抄殺趙氏滿門。一夜之間,趙盾的兒子趙朔及家屬、奴婢……共計三百餘口,倒在血泊之中,做了冤鬼。隻有趙朔的夫人莊姬公主,是靈公的胞妹,幸免得生,被送回內宮居住。而她已有幾個月的身孕,這已被凶險狡詐的屠岸賈看得清清楚楚。於是,這個尚未出生的趙家後代,麵臨著滅頂之災。
幾個月過去了,宮牆外貼一張榜文,說莊姬公主得了疑難之症,宮內太醫束手無策,征召草澤醫生進宮調治……張榜不久便有人來揭,這是一個衣著簡樸、神態沉靜的鄉下郎中,身上背一隻半舊的藥箱。由宮女卜鳳引路,來人與莊姬夫人見了麵。
“程先生……”夫人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來人名叫程嬰,以行醫為業,是趙家的摯友,他進宮的目的,就是要救初生的孩子出宮,見麵的辦法,也是事先約好的。
“先生,”莊姬抱著孩子交給程嬰,說:“我們趙家不幸,三百餘口含冤喪生,隻剩下這條根了,按他父親的意思,取名趙武,望先生代為撫養,日後為全家報仇,趙家世世代代感您的恩德……”說著她就跪下了。程嬰抱著孩子,鄭重地說:“請放心,程嬰一定不負重托!”隨後,將小趙武放在自己的藥箱裏,上麵蓋了幾樣草藥,就匆匆拜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