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為著謀取皇位,韜光養晦,費盡心機。他的心腹戴鐸,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為他進行了謀劃。戴鐸提出的策略是:對父皇要誠孝,適當展露才華。不露才華,英明之父皇瞧不上;過露所長,同樣會引起皇父疑忌。對兄弟要友愛,大度包容,和睦相待。對事對人都要平和忍讓,能和則和,能結則結,能忍則忍,能容則容。使有才能的人不嫉恨你,沒有才能的人把你當作依靠。胤禛基本按照上述策略,一步一步地繞過皇位爭奪中的險灘暗礁,向著皇帝的寶座曲折航進。
胤禛知道,博得皇父的信賴和喜歡,是自己一生事業中最為重要的事情。他抱定一項宗旨,就是誠孝皇父。如在諸皇子爭奪皇位激烈之時,他極力表現出對皇父的“誠”與“孝”,既不公開競爭,且勸慰皇父保重。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後,大病一場。胤禛入內,奏請選擇太醫及皇子中稍知藥性者允祉、允祺、胤禩和自己檢視方藥,服侍皇父吃藥治療。康熙帝服藥後,病體逐漸痊愈。
於是,康熙帝命內侍梁九功等傳諭:“當初拘禁胤礽時,並沒有一個人替他說話,隻有四阿哥深知大義,多次在我麵前為胤礽保奏,像這樣的心地和行事,才是能做大事的人。”胤禛自己也說:“四十餘年以來,朕養誌承歡,至誠至敬,屢蒙皇考恩諭。諸昆弟中,獨謂朕誠孝。”對皇父的“誠”與“孝”得到了回應。
“友愛”兄弟。胤禛知道,善於處理兄弟之間的關係,是自己一生事業中僅次於誠孝皇父的重要事情。他在隨駕出京途中,作《早起寄都中諸弟》詩說:“一雁孤鳴驚旅夢,千峰攢立動詩思。鳳城諸弟應相憶,好對黃花泛酒卮。”表明他願做群雁而不做孤雁的心意。他在即位之前,處理兄弟關係的主要原則是“不結黨”、“不結怨”。諸兄弟之間,結黨必結怨。胤禛沒有參加皇太子黨,也沒有參加皇八子黨。他表現出既誠孝皇父,也友愛兄弟的態度,使他躲避開皇父與兄弟兩方麵的矢鏃,而安然無恙。
勤慎敬業。胤禛盡量避開皇儲爭奪的矛盾,極力表現自己不僅誠孝皇父、友愛兄弟,而且勤勉敬業。凡是皇父交辦的事情,都竭盡全力去辦好,既使皇父滿意,也使朝臣口碑相傳。自結婚後三十年的實際磨煉,使他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深刻認識與深切體驗,為後來登上皇位準備了條件。
戒急用忍。胤禛的性格,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怒不定,二是遇事急躁。康熙就此曾經批評過他。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胤禛央求皇父說:“現在我已經三十多歲了,請您開恩將諭旨內‘喜怒不定’四字,不要記載了吧。”康熙帝同意,因諭:“此語不必記載!”胤禛是個性格急躁的皇子。他曾對大臣說:“皇考每訓朕,諸事當戒急用忍。屢降旨,朕敬書於居室之所,觀瞻自警。”胤禛即位後,定做“戒急用忍”掉牌,為座右銘,用以警示。
因為采取了靜觀其變的態度,而且對父皇康熙采取了孝順而且尊重的態度,四皇子胤禛終於獲得了康熙的信任,加上權臣隆科多和武將年羹堯的配合,胤禛不露聲色地就已經贏得了這場競爭,說起來十分簡單,那就是因為他找到了皇位繼承這場博弈的製勝基點,那就是保護權威至上原則,對權威的化身、父皇康熙也采取崇拜和追捧的態度,正因為這樣,胤禛才會給聰明過人的康熙大帝留下深刻印象,成為後來繼承大統的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