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巨大的皇權的誘惑下,各個皇子黨不但不收束腳步,反而變本加厲,鋌而走險。他們認為這樣做值得。活著幹,死了算。這就是他們的邏輯,賭徒的邏輯。
儲位之爭,從來都是尖銳激烈的。而此次表現得尤為突出,簡直就是肉搏戰。刀來劍往,明爭暗鬥,造成政壇搖擺,政局動蕩。為了平息皇子們之間的爭奪,康熙決定把廢掉的太子複位。這中間,他不斷地說明自己的意圖,向下灌輸。後來,康熙又說孝莊太皇太後給他托了一個夢,說孝莊太皇太後“殊不樂”。康熙借題發揮,下令釋放了皇太子。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十日,複立了皇太子。也就是說,在廢掉皇太子六個月後,又複立了他。這是一個驚人之舉。實踐證明,康熙帝此舉完全是一意孤行,是絕對錯誤的。
複立的皇太子實在是一塊不可雕的朽木。他很快就忘記了自己複位前發下的誓言,依然我行我素,放蕩不羈,沉湎酒色,結黨營私。康熙帝為了管束他,總是把他帶在身邊。如赴熱河圍獵,便讓他須臾不離左右。這位自由散漫慣了的皇太子實在是受不了。他特別羨慕諸皇弟之閑適,對父皇常發出怨恨之言,甚至說:“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
這句話惹惱了康熙,他覺得太子已經不甘心做接班人,而是要通過非正常手段謀取皇位。所以,康熙再次先發製人,在太子被複立三年零七個月後,再次廢掉了皇太子。
立太子也是康熙,廢太子也是康熙,覺得太子可以改過,重新立他也是康熙,最後再次說太子惡劣的還是康熙。讓各位皇子接受良好教育、擁有政治才華的是他,而對各位皇子的權力爭奪不表態的也是他,最後通過複立太子來壓製皇子們爭位行動的人依然是他。康熙這個絕對權威在左右著一切,皇子們隻能成為他手中的玩偶,然而,做了玩偶還不自知,以為父皇重新立太子隻是一時糊塗,這就不能不說是各位皇子的頭腦簡單了。
主動靠攏與靜中求變
康熙擁有對繼承人選擇的絕對權威,也擁有整個帝國內的絕對權威,所以,如果要成為繼承人,首先要過康熙那一關。但是,怎麼讓康熙認可自己呢?這是擺在皇子們麵前的大問題,有的皇子主動表現,以靠攏的方式來換取康熙的認可,或者使用大臣們一致擁戴的方式來謀求儲君的位置。另外,還有更加高明的皇子,則是以一副冷眼旁觀、置身事外的狀態來麵對這一切。
究竟哪一種表現更讓康熙喜歡呢?當然,不管是什麼表現,隻要能突出康熙的權威,康熙就喜歡。同樣,如果違反了這個原則,再好的兒子,他也討厭。
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皇八子集團就浮出水麵。然而,這卻是一個徹底失敗的皇子集團,隻因為它觸犯了康熙的絕對權威,而且還一定意義上威脅了權威。
皇八子胤禩在皇子之中是人緣最好的一個,而且在大臣之中威信極高,被譽為“有才有德”的皇子。他聰明能幹,內外經營,很得眾心。在初廢皇太子之後,胤禩署內務府總管事,勾結了很大一批黨羽,他們替胤禩出謀劃策,希望胤禩能夠代替胤礽成為太子。
隻有一般的黨羽是不夠的,而胤禩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不但能夠拉攏普通人,還能夠聯合其他皇子,團結朝中大臣,為自己製造輿論,增加影響。
皇長子允禔為惠妃庶出,外叔公是已免職的大學士明珠,本沒有希望獲取儲位。雖然他比廢太子胤礽年紀大,但是並非“嫡長子”,所以康熙對他不予考慮,甚至對他沒有什麼好感。這是允禔最大的心病。所以,要一個什麼樣的皇子來做太子,將來做皇帝,是允禔十分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