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飽含深情的陰謀——“七國之亂”背後的叔侄鬥(2)(3 / 3)

“楚元王的兒子、淮南的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各自心有所專注已經十多年了,怨恨深入骨髓,想要有所行動已很久了,隻是我不得知諸王的心意,不敢聽命。現在諸位王侯如能保存延續將要滅絕的國家,扶弱鋤強,來安定劉氏,這是宗廟社稷所希望的。

“我國雖然貧窮,我節省衣食的費用,積蓄金錢,修治兵器甲胄,積聚糧食,夜以繼日的努力,有三十多年了。都是為的今天,希望諸王努力利用這些條件。能逮捕殺死大將軍的,賞賜黃金五千斤,封邑萬戶;逮捕殺死將軍的,賞賜黃金三千斤,封邑五千戶;逮捕殺死副將的,賞賜黃金二千斤,封邑二千戶;逮捕殺死俸祿二千石的官員,賞賜黃金一千斤,食邑一千戶;逮捕俸祿一千石的官員,賞賜黃金五百斤,封邑五百戶;以上有功的人都可被封為列侯。

“那些帶著軍隊或者城邑來投降的,士兵有萬人,城中戶口萬戶,如同得到大將軍;士兵城中戶數五千的,如同得到將軍;士兵城中戶數三千的,如同得到副將;士兵城中戶數一千的,如同得到二千石的官員;那些投降的小官吏也依職位差別受到封爵賞金。其他的封賞都一倍於漢朝規定。那些原有封爵城邑的人,隻會增加不會保持原狀。希望諸王明確地向士大夫們宣布,我不敢欺騙他們。我的金錢天下到處都有,不一定到吳國來取,諸王日夜使用也不能用光。有應賞賜的人告訴我,我將前往送給他。恭敬地奉告諸王。”

這封起兵書信篇幅冗長,裏麵除了開始講述起兵的理由,後麵全是激勵的話,連勝利之後如何分贓都說得十分詳細。其實,吳王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就是兩點:

第一點,這次起兵不是自己主動的叛變,而是被逼的。被誰逼的呢?是晁錯,因為晁錯挑撥皇帝與親王之間的關係,這是把劉姓的家事演變為國家矛盾,這是最嚴重的挑撥——吳王十分高明,他沒有直接反對皇帝,隻是要反對皇帝身邊的“奸臣”晁錯。表麵上看來,吳王是在給皇帝找台階,實際上,吳王隱藏著十分險惡的下一步棋,那就是要證明皇帝任用奸臣,說明皇帝昏庸,不足以讓百姓信服,所以,隻要皇帝讓步,吳王就會進一步逼迫皇帝讓位,如果皇帝不讓步,他就更可以說皇帝是聽信讒言的無能君主了。

第二點,吳王明確地講述了跟隨自己起兵的好處。要知道,叛亂在當時是殺頭的罪,而且如果情節嚴重,那將是滅門的大罪。所以,如果沒有豐厚的回報,沒有多少人會願意跟隨吳王起兵。吳王抓住了這個心理,號召人們跟著他,攻打皇帝,就會封侯、封地,甚至做最高級別的官員。

吳王劉濞通過這樣一封書信,把自己的責任推得幹幹淨淨,把一個炸彈扔給了漢景帝,因為現在天下人都等著漢景帝表態,如果漢景帝表態錯誤,那麼很可能天下人的指責會轉嫁到他的頭上。

七國反叛的書信報知天子後,漢景帝派太尉條侯周亞夫率領三十六個將軍,去攻打吳、楚;派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將軍欒布攻打齊;大將軍竇嬰駐紮在滎陽,監視齊、趙的軍隊。吳楚等反叛的書信被人們聞知時,漢朝的軍隊還未出動,竇嬰也未出發,因為竇嬰一向討厭晁錯,所以他就想借此機會除掉晁錯。竇嬰向景帝稱讚過去吳王的丞相袁盎,說如果要平定叛亂,非此人不可。袁盎當時正閑居在家,漢景帝馬上下詔召他進見。

當時景帝正和晁錯一起籌算軍隊和軍糧的事情,景帝問袁盎說:“你曾做過吳王的丞相,知道吳國臣子田祿伯的為人嗎?現在吳楚反叛,你的看法如何?”

袁盎回答說:“不值得憂慮,馬上就能打敗他們。”

景帝說:“吳王靠近銅礦鑄造錢幣,煮海水製鹽,引誘天下豪傑,在頭發白了的時候舉兵作亂,如果沒有周全的計謀,哪裏會發動反叛呢?為什麼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

袁盎回答說:“吳國有銅礦煮鹽之利那是確實的,哪裏能得到豪傑並且誘惑他們呢!假如吳王真能得到豪傑,也應該輔佐吳王做合乎道理的事,就不會反叛了。吳王所誘惑的都是無賴子弟,逃亡鑄錢的奸邪之徒,所以才互相勾引而反叛。”

晁錯說:“袁盎分析得對。”

景帝問:“怎樣才能拿出好的對策呢?”

袁盎說:“希望屏退左右的人。”景帝讓身邊的人退下去,隻有晁錯還在。

袁盎說:“我所說的,為人臣的也不能知道。”於是又屏退晁錯。晁錯急忙到東廂回避,對此十分惱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