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飽含深情的陰謀——“七國之亂”背後的叔侄鬥(2)(2 / 3)

膠西王說:“好。”應高回去報告吳王,吳王猶且擔心膠西王不參與起兵發難,就親自做使者,到膠西出使,當麵和膠西王訂立盟約。

應該說,從漢高祖劉邦一直到漢景帝,吳王劉濞侍奉了漢朝三個皇帝,基本算得上是忠於職守。但是,一方麵,漢朝的皇帝雖然名義上把吳王當作同宗本家,但實際上又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猜忌他;另一方麵,吳王劉濞也因為實力的膨脹與個人的私怨,對漢朝的皇帝產生不滿情緒,想要取而代之。正是因為君臣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才讓漢景帝成為王國大叛亂的承擔者。

爭奪開戰的名義

古代人雖然知道政治不是談天說地親情友情,但是他們還拘泥於一種慣性力量,那就是“名”。無論做什麼,都要找到一個合乎情理的名義,否則就無法開始行動。叛亂也是一樣,同樣,鎮壓叛亂也是如此。要發動叛亂的人,總要找一個理由,比如皇帝昏庸、大臣奸佞、後妃幹政,而要鎮壓叛亂的人,也要找到一個理由,或者是欺壓百姓,或者是陰謀篡位,或者是裏通外國。如果說到行事的名目繁多,可能中國古代是世界之最。

在七國之亂的過程中,吳王劉濞打算找一個借口來反對漢景帝,而漢景帝也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名義來討伐吳王。雙方表麵上維持著君臣、叔侄之間的親密感情,但是暗地裏,一直在互相僵持。

當吳王劉濞和膠西王結盟之後,膠西王手下群臣中有的人知道了膠西王參與吳王反叛的事情,就規勸膠西王說:“侍奉一個皇帝,是最快樂的事。現在大王和吳王向西進兵,假使事情成功了,兩主定會有分歧爭端,災難就從這開始纏身。諸侯的土地不足朝廷各郡的十分之二,而背叛朝廷也會使太後擔憂,這不是長遠之計啊。”

膠西王不聽。於是派使者聯合齊王、淄川王、膠東王、濟南王、濟北王,各位親王也都答允了。

當諸王正在準備起兵的時候,漢景帝也沒有束手待斃。他身邊最寵信的大臣晁錯幫助他策劃了一個削藩的方案。晁錯在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提出要削藩,而且要讓親王們沒有任何政治特權,隻是一個生活優裕的貴族。漢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對諸王的封地、特權開始了剝奪。

諸侯因為受到削減土地的懲罰,都震驚恐懼,大多怨恨晁錯。等到削減吳國會稽郡、豫章郡的文書發到吳國,吳王首先起兵作亂,膠西王在正月丙午這天也殺死了朝廷派來傳達命令的中下級的官員。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楚王、趙王也都如此,於是向西進兵。齊王後來後悔,服毒自殺,違背了盟約。濟北王的城牆損壞沒有竣工,他的郎中令劫持控製著他,使他不能發兵。以膠西王為首領,和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一起率兵圍攻臨淄。趙王劉遂也反叛了,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議聯合作戰的事。

七國發難的時候,吳王全部征召他的士兵,下令全國說:“我年紀六十二歲,親自統率軍隊。小兒子年齡十四歲,也身先士卒。所以凡是年長和我相同的,年輕和我的小兒子相同的人,都要出征。”通過這樣的動員令,吳王征發了二十多萬人。他還派人到南邊的閩越、東越去,東越也發兵跟隨吳王。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甲子,吳王先從廣陵起兵出發。向西渡過淮河,於是和楚軍會合。

吳王因為晁錯製定了削藩令,所以抓到了一個叛亂的契機。他派使者送給諸侯的信上說:“吳王劉濞恭敬地問候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濟南王、趙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已故的長沙王的兒子:希望得到你們的指教!因為漢朝有奸臣,無功天下,卻侵奪諸侯的土地,派法吏彈劾囚係審訊懲治諸侯,專以侮辱諸侯為能事,不用諸侯王的禮儀對待劉氏骨肉同胞,拋開先帝的功臣,進用壞人,惑亂天下,想要危害國家。皇帝體弱多病神誌失常,不能明察政情。我想要起兵誅討他們,我恭敬聽從各位指教。

“我國雖然狹小,土地也是方圓三千裏;人口雖然少,精銳的士兵也能準備五十萬人。本人一向侍奉南越三十多年,他們的君主都不拒絕征召分派士兵跟隨我進兵,又可以得到三十多萬人。本人雖不才,願親自追隨各位王侯。越正和長沙接壤,他們可追隨長沙王的兒子平定長沙以北,然後迅速向西進攻蜀漢。派人告訴東越王、楚王、淮南王三個侯王,和我一起向西進攻;齊地諸王和趙王平定河間、河內後,有的進入臨津關,有的和我在洛陽會合;燕王、趙王本來與匈奴王有盟約,燕王在北方平定代郡、雲中郡,然後統領匈奴軍隊進入蕭關,直取長安,糾正天子的錯誤,來安定高祖廟。希望諸王勉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