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漢文帝分齊國為六,淮南國為三,就是這政策一部分的實現。而且,漢文帝也曾經和大臣們商議,想提拔賈誼擔任公卿之職。但是,賈誼提出的限製王侯權力的建議,受到了那些享有各種權益的當權大臣的反對。其中,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是當時權力最大的功臣,他們都是列侯,地位崇高,賈誼建議削弱王侯的利益,他們心中自然嫉恨。而且,他們都忌妒賈誼的能力和才學,就誹謗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紀輕而學識淺,隻想獨攬大權,把政事弄得一團糟。”此後,漢文帝於是就疏遠了賈誼,不再采納他的意見,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但是,就因為功臣們的私心,讓賈誼的建議沒有全盤實施,吳王劉濞依然是最大的威脅。沒有了賈誼的幫助,文帝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借口來處理吳王的問題,直到漢景帝時,才等待時機,把這個問題徹底解決了。
吳王與皇帝:三代恩怨
七國之亂,是皇帝與諸王之間鬥爭的結果。作為王國的領袖與代表,吳王劉濞為什麼會采取極端手段鋌而走險呢?僅僅用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這個原因來解釋過於籠統。事實上,吳王的個人性格、地位、遭遇是促成七國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哥哥劉仲的兒子。在劉邦還沒有建功立業的時候,劉邦的父親,人們稱為劉太公的老先生總是指責劉邦說:“你如果能像你二哥劉仲那樣踏踏實實地種地,有點田產,比你現在遊手好閑的樣子就強多了!”後來,劉邦取得了天下,在一次家庭宴會上,帶著醉意向太公挑釁著說:“當年你說我不如二哥劉仲,說我沒有家產,現在你看看,我和二哥的家產哪個更多?”
劉邦本身對二哥劉仲並沒有什麼壞印象,但是因為父親總是拿他和二哥比,所以他自然而然對二哥也不大喜歡。特別是他奪取了天下之後,帶有一種暴發戶的心理,想要在父親和兄長麵前炫耀,所以,雖然他優待父親和兄長,但他那種強烈的炫耀和施舍的情緒會給人帶來不快。劉濞恰恰就是得到了劉邦施舍的。
劉邦平定天下七年後,封劉仲為代王。後來,匈奴圍攻代,劉仲不能堅守,丟棄封國逃跑,抄小路跑到洛陽,向天子自首。漢高祖劉邦因為劉仲是自己骨肉兄弟的緣故,不忍依法製裁,隻是廢黜王號貶他做郃陽侯。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英布反叛,向東兼並了荊地,挾持那個地方侯國的軍隊,西渡淮水,攻擊楚國,高祖親自率軍誅討他。劉仲的兒子劉濞這年二十歲,強壯有力,以騎將的身份跟隨高祖打敗英布的軍隊在蘄縣西邊的會甀,而英布逃走。荊王劉賈被英布殺死,沒有後嗣。劉邦擔心吳地、會稽地的人浮躁強悍,沒有勇壯的王來震懾他們,自己的兒子們年齡小,就封立劉濞在沛地做吳王,統轄三郡五十三個縣。完成拜官受印後,劉邦讓劉濞前來,要為他相麵,劉邦看完劉濞後說:“你的容貌有反叛之相。”同時內心後悔起來,但已經任命完了,就輕拍他的後背,告誡他說:“漢興立以後五十年間東南方向將有叛亂發生,難道是你嗎?然而天下同姓是一家人,你千萬不要造反!”劉濞叩著頭說:“不敢。”
當然,所謂相麵看出有反叛相的話,也許隻是後人的編造,但是,如果漢高祖劉邦確實對劉濞說過這樣的話,那麼劉濞必將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因為,這番話是高祖說的,高祖沒有殺他,已經屬於格外開恩了,自己隻能謹小慎微地生活,唯恐皇帝再注意到自己,說自己有不臣之心。因為,如果是皇帝說出那樣的話,那麼,無論是多麼有實力的親王,都要受到天下軍隊的共同征討。可以說,吳王劉濞生活得並不開心。
到漢惠帝、呂後時,天下剛剛安定,一些郡國的諸侯們各自努力安撫自己的百姓。吳國擁有豫章郡的銅礦山,劉濞就招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鑄錢,煮海水製鹽,因此國家不征賦稅,而國家費用富足。
漢文帝時,吳王太子入京朝見,得以陪伴皇太子飲酒下棋。吳太子的老師都是楚地人,浮躁強悍,又平素驕縱,與皇太子下棋時,為下棋發生爭執,態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盤擲擊吳太子,打死了他,事後把他的遺體送回吳國埋葬。到了吳國,吳王怨怒地說:“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長安就應該葬在長安,何必送來吳國下葬呢!”又送遺體到長安下葬。吳王自此逐漸違忤藩臣所應遵守的禮節,稱病不肯入朝。京城的人知道他因兒子死的緣故才稱病不肯入朝的,而不是真的有病,此後吳王的使臣一來,就拘禁詰問而治罪。
漢文帝想要借著吳王謊稱有病的事情來做文章,但是,這恰恰是“打草驚蛇”,不但沒有實現預期的效果,反而讓吳王劉濞有了警覺,文帝的招數起到了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