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繼續展開他的論述,講出合縱的優勢所在:“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各諸侯國的土地五倍於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十倍於秦國,假如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秦國一定會被打敗。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難道是可以同日而語的麼!
“凡主張連衡政策的人,都想把各諸侯國的土地割讓給秦國。秦國的霸業成功,他們就可把樓台亭榭建得高大,把宮室建得華美,欣賞著笙瑟演奏的音樂,前有樓台、宮闕,高敞華美的車子;後有窈窕豔麗的美女,至於各國遭受秦國的禍害,他們就不去分擔憂愁了。所以那些主張連衡的人憑借秦國的權勢日夜不停地威脅諸侯各國,謀求割讓土地,因此,希望大王能仔細地考慮啊。”
蘇秦這一番煌煌言論,總結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麵:一是指出趙國在強大的秦國麵前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二是說明趙國在當時的地緣政治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能使用的外交策略;三是強化合縱戰略的優勢,讓趙王堅定信心聽從自己的計謀。
經過這一番演講,趙王被蘇秦的言論打動了。他十分興奮,覺得蘇秦是一個真正能為趙國指點迷津的高人,而且還是一個放棄一國的小利益,促成諸侯之間對抗秦國聯盟的有識之士。由此可見,如果要推銷自己的戰略計劃,鋪陳和誘導是多麼的重要。
趙王回答蘇秦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使各諸侯國得以安定,我願誠懇地傾國相從。”於是裝飾車子一百輛,載上黃金一千鎰,白璧一百雙,綢緞一千匹,用來遊說各諸侯國加盟。
捆綁式軍事—外交計劃
蘇秦的合縱計劃,主要是從地緣政治和國家利益的角度去打動各國的君主,而張儀的連橫戰略,更多地是以秦國的強大軍事實力為依托,以秦國能夠提供給各國的庇護和安全保證為誘餌,再加上張儀本人的外交手腕來推行的。
所以,張儀使用的一貫是“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在秦國已經出兵或者即將出兵的時候,與受秦國侵擾的國家談判。這種談判方式,雖然現在看來是一種無禮的脅迫,但在當時,以實力說話的年代,這種方法比蘇秦的言辭更動人也更加直接有效。
張儀到了秦國之後,苴國和蜀國相互攻打,分別到秦國告急。秦惠王要出動軍隊討伐蜀國,又認為道路艱險狹窄,不容易到達。這時韓國又來侵犯秦國。秦惠王想要先攻打韓國,然後再討伐蜀國,恐怕有所不利;若先攻打蜀國,又恐怕韓國趁著久戰疲憊之機來偷襲,猶豫不能決斷。司馬錯和張儀在惠王麵前爭論不休,司馬錯主張討伐蜀國,張儀說:“不如先討伐韓國。而且,如果我們先和魏國結盟,與楚國友好,然後進軍三川,堵塞什穀的隘口,擋住屯留的要道。這樣,使魏國到南陽的通道斷絕,讓楚國出兵逼近南鄭,秦軍進擊新城和宜陽,徑直逼近西周和東周的城郊,討伐周王的罪惡,再攻占楚、魏的土地。周王自己知道沒辦法挽救,一定會獻出傳國的九鼎寶物。秦國占有了九鼎之寶,依照地圖和戶籍,就可以挾製著周天子而向天下發號施令,天下各國沒有誰敢不聽從的。這是統一天下的大業啊!如今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像戎狄一樣的落後民族,搞得我們士兵疲憊、百姓勞苦,也不能夠揚名天下,奪取了他們的土地也得不到實際的好處。我聽說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場去。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場,大王卻不到那裏去爭奪,反而到戎狄一類的落後地區去爭奪,這離帝王的功業就太遠了。”
張儀的這番判斷,也是地緣政治的思路,隻不過他是站在秦國的角度上,並且把蘇秦沒有考慮到的周天子(或者是不願意考慮,因為他在那裏曾經求職受挫)納入地緣政治的範圍,指出秦國目前的當務之急。而且,他已經把秦國分別和其他國家結盟,借用其他國家的力量除掉弱小國家的“連橫”戰略展現開來。當然,後來還是司馬錯用現實的利益來說服了秦王先攻打蜀國,不過張儀的這種外交思路並沒有被秦王拒絕。
在占領蜀國後,秦惠王十年,惠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蒲陽舉城投降了秦國。張儀覺得此時是推行連橫策略的好機會,趁機又勸說秦王把它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做人質。
張儀勸說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魏國麵臨著秦國的軍事威脅,加之秦國給了魏國好處,因此就把上郡、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王。惠王就任用張儀為國相,把國家的外交事務都交給他來處理。
此後,秦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國相在齧桑會談。為了更好地實施自己的外交戰略,張儀和秦王商量,讓秦王免除了他的秦國相國職位。為了秦國的利益,他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侍秦國而讓其他諸侯國效法它。魏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沒有什麼可以回敬來報答秦王。他留任魏國四年,魏襄侯去世,哀王即位。張儀又勸說哀王,哀王也不聽從。於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魏國和秦國交戰,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