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亂世生存與道德底線——孫臏與龐涓的兄弟局(3)(1 / 2)

兩個人的戰爭

孫臏和龐涓之間的矛盾,隻是私仇,但是,他們解決私人恩怨的方式,是通過戰爭。在這裏,戰爭成了兩個人解決個人恩怨的私器,而孫臏則是這場豪賭的最後贏家。

後人評價的時候,說孫臏是雪恥、報仇,而且給予他最大的同情,隻是因為他曾經是受害者。可是,沒有人想過,他對龐涓的報仇,他為個人的雪恥,是以齊國百姓參軍作戰為基礎的,是把士兵的性命當作籌碼的一場賭局。相比較而言,他們之間的爭鬥,並沒有正義者,因為曾經的受害者采用了一個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報複凶手,雖然情有可原,但是不值得稱讚。就像伍子胥為了報父兄之仇而投靠吳國、攻打楚國一樣,人們從感情上可以理解,但是從他們的具體做法上卻不能支持。

在他們二人之間的交鋒中,孫臏在作戰上確實有成績,而且龐涓最後自食其果,為當年的殘害同門付出了最大的代價——自己的生命。

孫臏受到齊王賞識之後,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韓、趙、魏三國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所以每個國家都想吞並其他兩國,恢複春秋時代晉國雄霸天下的榮耀。魏國也不例外,這次龐涓領兵出征,也是這個目的。龐涓帶領魏國大軍,一路上勢如破竹,趙國形勢危急,眼看就要被魏國吞並。趙王無奈之下,隻好向齊國求救。齊國作為東方的大國,一直是以主持正義、調解各國的矛盾作為外交招牌的,遇到這樣的惡性事件,自然要出手調停。當時,齊威王打算任用孫臏為主將,一方麵可以救援趙國,另一方麵也可以趁機掠奪土地,得到一些好處。孫臏婉言謝絕了齊威王的要求,說:“我孫臏是一個受過酷刑的人,臉上現在還有當年在魏國被打上的印記,這樣的形象怎麼能拋頭露麵呢?我不能勝任主將。”

實際上,孫臏是另有打算,想在暗中與龐涓爭鬥。因為這一次齊國隻是以調停者和救援者的身份出場,並不是和魏國直接發生軍事衝突,也不是要和魏國決戰。如果孫臏作為主將出現,龐涓肯定會認為孫臏是要借此機會公報私仇,那樣齊國就會從調停和救援的身份變成參戰國的身份了,一旦出現那樣的情況,是對齊國不利的。

而且,孫臏知道,龐涓善於用兵,而且在魏國將士中有很高的威信,自己一旦和龐涓正麵交鋒,雖然勝算很大,但是如果龐涓率領魏國軍隊和自己決一死戰,齊國軍隊也將受到極大的消耗。

因此,孫臏想要在龐涓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發動突然襲擊,讓龐涓在自己的計策中喪命,所以這次他是萬萬不肯暴露身份的。

於是,齊威王就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帶篷帳的車裏,暗中謀劃。

田忌想要率領救兵直奔趙國,孫臏說:“想解開纏繞在一起的亂絲,不能緊握雙拳生拉硬扯;解救糾纏在一起鬥毆的人,不能卷進去胡亂搏擊。要扼住爭鬥者的要害,爭鬥者因形勢限製,就不得不自行解開。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您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魏國的國都大梁挺進,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衝擊它軍備空虛的地方。魏國國都被困,魏王肯定會下令讓龐涓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自救。這樣,我們不但可以一舉解救趙國之圍,而又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效果。”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意見,出兵圍困魏國的首都大梁城。魏國的精兵都被龐涓帶出去攻打趙國了,國內空虛,防禦能力很弱,大梁城在齊軍的包圍和攻擊之下,很快就要失守。情勢已然萬分危急,魏王覺得不能再拖延時間,就馬上下令讓龐涓帶兵回軍救援首都。龐涓本來以為對趙國的戰爭馬上就要大功告成,可是魏王的命令又不能不聽從,隻能在無奈之下離開邯鄲回師。孫臏又在龐涓回軍的路上設下伏兵,龐涓急於班師,在桂陵地方遭遇了孫臏安排好的伏兵,兩方交戰,魏軍被打得大敗。

孫臏此舉,讓龐涓如墮五裏霧中,因為他知道田忌並不擅長兵法,隻是一個勇敢的將軍而已。龐涓覺得,自從孫臏被自己害了之後,當代就沒有人能和自己相比,結果遭遇了這樣的失敗,他就隻好自我安慰,以為是田忌一時聰明,而自己又急於救援首都,才犯了低級錯誤,上了田忌的當。

經過桂陵之戰,孫臏已經檢驗了自己的軍事才能,覺得完全可以把龐涓置於死地,所以更加堅定了在戰場上除掉龐涓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