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7節坐看水流雲動,享受生命大自在
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要把不能的東西當做仿佛是可能的東西來處理。
2008年4月29日淩晨一時十二分,柏楊先生病逝台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壽89歲。醫院胸腔科主任林恒毅表示,柏楊過世時相當平靜安詳。那個寫出引發中國人思考名篇的《醜陋的中國人》離開了人世,雖然人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哀傷,但這個結果卻是大家都早已知道的。確實,每個人從懂事起,便明白終有一天,自己的人生會走到盡頭,悄然地離開這個世界,短暫的一生也會隨之結束。
莊子對人生的短暫有著深刻地認識,他說:“人生於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順應變化而死。業已變化而生長於世間,又會變化而死離人世,活著的東西為之哀歎,人們為之悲憫。”但是麵對終將到來的死亡,他認為人不應陷入悲觀絕望,而應達觀地看待這一切:“可是人的死亡,也隻是解脫了自然的捆束,毀壞了自然的拘括,紛紛擾擾地,魂魄必將消逝,於是身形也將隨之而去,這就是最終歸向宗本啊!”
或許莊子所認為的“死亡隻是為了回歸本源”一說,未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這種超然麵對死亡的態度,卻給了我們一些啟示:既然我們無法躲避死亡,與其整日對它念念不忘,掉進恐懼死亡的陰影之中,不如換一種角度和心態去麵對它。一個眼光長期執著在“死”字上的人,必然會陷入悲觀、空虛的絕境中不能自拔。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地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再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麵這個故事,引申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於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人的生死有時就是“有定數”,應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要順其自然,就是在大勢已去時,想得開,別鑽牛角尖,特別是對少年夭折、中年短命、突然變故、死於非命的打擊,要尋找平衡就得這樣想,才能解脫。不然,你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眼前的現實,最終死而不能複生,活人總要活下去,一切悲觀消極都無濟於事。
西方哲學家藍姆?達斯曾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因病而僅剩下數周生命的婦人,一直將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思考和談論死亡有多恐怖。以安慰垂死之人著稱的藍姆?達斯當時便直截了當地對她說:“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麼多時間去想死,而把這些時間用來活呢?”
他剛對她這麼說時,那婦人覺得非常不快。但當她看出藍姆?達斯眼中的真誠時,便慢慢地領悟到他話中的誠意。“說得對!”她說,“我一直忙著想死,完全忘了該怎麼活了。”一個星期之後,那婦人還是過世了。她在死前充滿感激地對藍姆?達斯說:“過去一個星期,我活得要比前一陣子豐富多了。”
不要被死亡遮住生的視線,你就能體驗到生命的快樂。婦人不再把死放在心上,她就收獲了人生中最豐富的一周的生命。
生命是寶貴的、短暫的,在有限的生命歲月,創造更多更高的人生價值,使生命更有意義,不枉來世上走一趟。歌德有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要把不能的東西當做仿佛是可能的東西來處理。別總是麵對死亡而悲傷。是的,既然活著,就應該笑。因為隻有笑,才是苦難最好的歸宿。
不要讓死亡的“烏雲”一直籠罩於頭頂,揮手將它撥走,讓烏雲背後的燦爛陽光直接照射在我們身上,如此方能擺脫悲哀地活著的人生,享受明月清風,坐看水流雲動,享受生命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