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民營企業創富的野蠻邏輯(2 / 3)

雖然是“以商人方式退出”,但馮侖等人隻是對資產進行了大致的分割,並沒有錙銖必較,還是保留了傳統的兄弟情義。走的人把股份賣給沒走的人,沒走的人股份平均增加,把手中的某些資產支付給走的人。

兄弟分家之後,馮侖開始了他稱之為“四化”的革命,砍掉所有多元化的項目和產業。1997年,萬通完成了“資本的革命”,成為股份製公司。

關於房地產泡沫問題,當某一區域房地產企業爆炸性增長、中低價位住宅供應大大超過消費者需求時,就會不定期爆發房地產泡沫。馮侖認為,最近3-5年,中國房地產的一個特征式的問題在於房地產問題住宅化、住宅問題道德化、道德問題去市場化,所以房地產市場會長期陷入低迷。房地產問題住宅化,就是大家把住宅等同於房地產,無視非住宅的存在;住宅問題道德化,就是人們往往將住房保障問題擴大為貧富差距問題;道德問題去市場化,就是由政府而不是市場來主導房地產價格,如政府推出了大量的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2009年4月在第五屆中美經濟高峰論壇上,馮侖指出,未來中低價住宅泡沫會顯現;如果住宅道德化、去市場化的趨勢不改變,房地產在中低檔上的價格會穩定,同時還會下降。

2009年12月,萬通舉行了“守正出奇,快樂成長——2010萬通長城誓言”誓師會,表明隨著時代的發展,萬通的核心價值觀“守正出奇”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和形式。

2010年7月30日,TCL集團與萬通實業在無錫舉行了主題為“守正出奇,合作共贏”的新聞發布會,雙方簽訂了《進一步推進工業地產領域合作之框架協議》,表達了雙方希望在工業地產領域快速做大做強的強烈意願。這也是萬通在“守正出奇”原則指導下,從商住地產轉向工業地產的重要一步。

3.發展核心能力

1997-2000年是萬通的調整階段。集團在體製上開展了一係列“發展核心能力”的活動,一方麵清理非核心業務,包括集團管理體製作出重大調整、創業者與管理者分離、引進大批職業經理人、全麵推動四化(即“資本社會化、公司專業化、經理職業化、發展本土化”)改良;另一方麵提高核心競爭力,使萬通在中國房地產高端市場上做得比別人更好、更多。

萬通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品牌力、創富力、前瞻力和築屋力等多項能力。

在品牌建設方麵,萬通以“創造最具價值的生活空間”為使命,致力於發展成為中國房地產高端市場第一品牌。1996年開始,萬通投資的地產業務轉向開發高檔住宅小區,北京萬通與合作方共同推出的萬泉新新家園很快成為市場新寵,2000年更是成為京城“十大明星樓盤”的雙冠王,“新新家園”作為中國第一個已經實施注冊的高檔住宅品牌,享譽京城。

另外,馮化認為2000年之後是“創富時代”,民營企業隻要上市就能在資本市場中順利“變現”,獲得巨額財富——企業創富的能力也可以說是一種核心競爭力。

每一年的“反省日”(9月13日)都給萬通指明發展方向。從2000年起,萬通反省會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特點,延伸為“前瞻式反省”,站在未來反省現在,以檢視萬通的戰略、業務與管理問題。在馮侖看來,前瞻力也可以視做萬通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萬通發展到今天,其“築屋力”主要表現在:住宅區設計服務能力、建造成本控製能力、萬通品牌優勢、全麵的物業管理體係、卓越的團隊創新能力和完善的信息網絡技術。可見,萬通在“創富時代”,通過前瞻力,打造高端房地產品牌,做得比別人更好、更強,並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築屋核心競爭力”。

4.股東利益最大化

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可以說是萬通穩步成長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馮侖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己任,努力尋求新的突破。

“股東利益最大化”就是以股東為中心,不管是大股東還是中小股東,都要一視同仁。隻要投資就有回報,每年每位股東都能夠得到紅利。馮侖也不止一次強調,如果萬通經營不善,投資者完全可以選擇退出。

2000年9月,北京萬通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在創富時代,萬通有了一些新的任務,那就是努力踐行上市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如“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工作指導思想,每個房地產業務板塊和投資項目都要考慮對投資者的價值和回報。要做到這一點,馮侖認為,隻有建立和諧的資本市場,才能維護全體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權益。並且,股東應該是投資回報的最大受益者,如果政府拿的比股東拿的還要多,那就是管理不成熟的表現。所以說“我們整個政府的管理,目前來說還是在一個漸進的調控、完善和成熟的階段”。

但“股東利益最大化”也不能走極端。2009年5月在第三屆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論壇上,馮侖表示,民營企業在創富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好”,即別騙人、做好人、量力而行。

馮侖認為,企業隻有做好企業、依靠品牌才能創造財富。他說:

現在法製越來越健全,市場越來越透明,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媒體輿論監督越來越有效。在這樣的情況下,好人可以賺得越來越多的錢;不僅可以賺更多的錢,還可以安全撤場。所以,在中國市場要做一個好企業,最終跟宗教相似——如果你的品牌可以做到觀音的程度,基本上零投訴,甚至是她不生孩子還可以給觀音上香。在民營企業創業過程中完成我們的創造財富的過程,還可以平安,隻有學好。

可見,為股東謀利益也講究一個極限,有多大的能耐辦多大的事,不能自詡才能、螳臂當車。如果企業一味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唯利是圖,那就是企業準備接受道德審判之時。